商代的山东,站在商王角度,可分为三个区域,一是商王旧地,主要是西南部。二是商王朝通过战争东拓所到之地。三是青州以东,为商朝势力始终未到达的区域。

  商夷战争贯穿了整个商代,到晚期愈演愈烈。同时,与东夷作战,极大消耗国力,这也是加速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纣克东夷,而殒其身”之说。周武王伐纣时,大部分商军,甚至可以说主力部队,都被牢牢地牵扯在东夷之地,在商朝灭亡的朝歌战役中,其主力部队还没能赶回朝。

  此前,商王面临的更大威胁来自东边,可他讨伐一次东夷,往返要几个月。而周武王从起兵到凯旋,仅用了78天,便在这个空档。留在东夷的十万商军,还有传说漂洋过海去了南美,便是以后的印加文明。

  这件商代青铜器亚丑钺,出土于青州,为镇馆之宝。器身是比较有特色的人面纹透雕,狰狞恐怖,上有铭文“亚丑”二字。和它同时出土的还有其他带有“亚丑”铭文的亚丑斧、亚丑锛、亚丑觯、亚丑觚等。

  它所出土的墓地有四条墓道,毫无疑问,那是仅次于商王的墓葬,有可能便是当地诸侯国的王。史学家认为是“丑族”,很可能是和商朝结盟而存在的独立国家,经济繁荣,势力不低。

  融方鼎,商代,同样出土于青州。共两件,形制、大小、纹饰相同。直耳、平底、四足圆柱形,体四角有扉棱。四面有“凹”形乳钉纹,上有神鸟浮雕。腹足有烟熏痕迹,推测是实用物。其有“融”字铭文,可能代表着商代的青州,除了丑族外,可能还有一支融族。

  商代,铜圆鼎。

  商代,铜卣。

  商代,铜卣。

  商代,铜方鼎,被誉为山东境内出土的最精美的商代青铜鼎。其内有铭文“举祖辛禹”及徽号,举族是殷商时期一支强大的宗族,是商代末期对东夷进行征战的主力军,他们的聚集地可能便在今之济南长清。

  商代,举罍,出土于济南长清,其内同样有铭文“举祖辛禹”。

  商代,甲骨文。很多历史,都是靠文字进行推测和举证的,而文字主要来源于甲骨文和青铜器的铭文。

  铜卣,商代薛国文物,出土于滕州。滕州古时环境优越,商王朝历来将此处作为镇守鲁南的重要据点,这里有大量的商代遗址,而出土的青铜器多带有“史”字族徽,可能是薛国墓地。薛国大多时候受商王呼令,但也有时刀戈相见,叛服不定。

  铜甗,周代薛国文物,出土于滕州。这边不少国家跨了商周两代。

  商后是周,商人在山东境内经营多年的势力逐渐被周人代替。周人换了方式,将核心家族分封于齐、鲁,前者开国的是姜子牙,后者是周公。齐国和鲁国渐渐走出了不同道路,齐国是富国强兵,而鲁国则是礼制和儒学,最终汇成了齐鲁文化。

  这套铜餐具,为战国时期文物,齐国首都临淄出土,为山东省博镇馆之宝,还登上了《国家宝藏》。共有10个耳杯、10个小碟、10个盒子、4个碗、25个盘,外加罍形的餐具外壳,共62件,足以供十人就餐,但这些却可以放到一个罍形器具之内,严丝合缝。是同时期器物中的孤品。

  乐舞陶俑,战国时期齐国文物。共有38件,其中人物俑26件、乐器5件、祥鸟8只,均是泥质灰陶,表面有彩绘。

  兽纹簠,春秋陈国文物。陈国是妫姓,原在河南睢阳,后陈厉公之子担任了齐国大夫,其后裔以“田”为氏。再之后,其取代齐国姜氏,史称“田氏代齐”。

  鲁侯尊,西周时期文物。这个造型奇特,在尊类造型中是孤品,底部有铭文。

  鲁姬鼎,西周时期鲁国文物。

  侯母壶,春秋时期鲁国文物。

  玉璧,战国时期鲁国文物。

  裸人铜方奁,西周晚期文物,出土于日照莒县。此地为东夷古国之一的莒国所在地,其历经夏商周三代,周朝时,是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之外的国家。

  该器物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流行的贵族女性的首饰盒,其顶部有男女两个裸体人物,生殖器被重点突出,人物为器物顶部两盖的铜钮,底部还有四个人形足,同样为裸体,屈膝,双手背负器物。

  夔纹罍,西周晚期莒国文物。

  公铸壶,春秋时期莒国文物,出土于临沂。盖顶有两盘龙,昂首盘旋作追逐状,通体纹饰精美,有铭文“公铸壶”。

  黄太子伯克盆,春秋时期莒国文物,因其上有铭文而得名。根据铭文得知,这是黄国太子伯克的器物,后通过与莒国联姻,到了莒国墓葬中。黄国位于淮河南岸,是个小诸侯国。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