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园,有南北园两个,建有民族村寨56个,其中也有文物展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博物院。因为早就走遍了中国,这里很多民族景点大多去过实地,所以对这种景区向来有点不屑。
不过,小孩子开始在课本上接触了很多民族,感兴趣,所以只得来了。
门票分开售,不算便宜,我们来了北园。
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尤其入园处的藏民族景区,那个大昭寺着实有些震撼,据称主要建筑构件、壁画、经幢全部来自拉萨,也是由藏区的工匠师傅用1:1进行的还原建造,还开了光。门口的雕刻都那么精致,足以有置身其中之感,拍照打卡确实够了。但没了那高原特有的稀薄空气,没了高原纯净的蓝天和低浮的白云,没了那桑烟和酥油味道,没有门口朝拜诵经的信众,总觉得空有着皮囊而忘记了灵魂。
父母最喜欢的,还是这成熟的柿子。
北园中心位置,最显眼的建筑,是傣族景区的曼龙飞塔,看大小也是1:1复建的了。
因为最近读《额尔古纳河右岸》,里面讲述了鄂温克族的故事,所以进门一直在找这个民族的展览。
鄂温克族,祖先在贝加尔湖地区,一直到中俄交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都曾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如今仍是跨中国和俄罗斯居住的民族。他们曾因居住地不同,而分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部落,中国境内约3万人,被统一称呼为鄂温克族。其中,前两支部落已经实现了定居,只剩最后一支仍和驯鹿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之中,是中国最后一支狩猎部落。如今在俄罗斯境内的鄂温克人,被定名为埃文基族,约5万人。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鄂温克语,但没有文字,游牧民族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已不到一万人。有自己的语言,鄂伦春语,但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文。他们和鄂温克族很相似,不仅是名字,还有活动区域、信仰、习俗等等,都大同小异。他们都以桦皮为屋,都饲养驯鹿,都以狩猎为生,甚至有着相似的信仰和相似的关于祖先的传说。如今很多研究在接近证明,他们在十七世纪之前是同一个民族。鄂伦春族可能是古鄂温克族索伦部的一支。
北园里是鄂伦春族展区,鄂温克族好像在南园。这是我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时,最想看到的实物,便是他们居住的希楞柱。用几根木柱斜搭而成,上面覆盖桦树皮,尖顶留有小孔,用于火塘排烟,夜晚可以从小孔内看到夜晚的星星,不多,但异常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