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物院,国家一级博物馆,里面最吸引我的,是中山国的展品。
我们谈河北,往往称呼其为“燕赵大地”,我们关注河北文化和历史,往往也只是谈燕赵,而在燕赵两国之间,其实还有个神秘、虽不低调却鲜有人知的国家,中山国。甚至清人所曰“慷慨悲歌士,相传燕赵多”中的“慷慨悲歌”,本也原是出自《史记》描述中山人的: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去正定时提过中山国,也查过些资料,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居于陕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白狄人,先迁至鲜虞水(今山西五台县清水河),得名“鲜虞人”,之后又翻过太行山,东迁至河北建立鲜虞国,都城今之正定。鲜虞国常年和晋国交战,最后战败。之后鲜虞人建立中山国,并迁都今之河北唐县,时名“中人城”。
中山国,有着“崇山”风俗。据称,前期都城中人城,后期都城灵寿城,城内皆有山,所以取了“中山”之名,为“城中有山”之意。而且,战国那么多国家,只有中山国的国名两个字,很有特色。
河北博物院有一组铜山字形器,证明了其“崇山”风俗,目前已知为中山国所特有。前排是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一套五件,高约119cm,后排是中山成公墓出土的,一套六件,高约143cm。器物均为铜质,上部如“山”字形,下部如“中”字形,两侧各有一回纹凤鸟,插在木桩上,竖立排列,象征着权威。
因中山国人带着明显的游牧特点,常被和狼联系在一起,比如:“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他们也的确有狼的特性,战国时期依据战车数量衡量国力,有七个“万乘之国”,被称作“战国七雄”,中山国是个小国,但军力也不错,虽然相传有战车九千,毕竟属“千乘之国”,却常和七雄相争,尤其和燕赵都有战火。那段时期,礼崩乐坏,不少诸侯国僭越称王,中山国也迫不及待地跟着凑了热闹,还为此得罪了些大国。
说回中山国的历史,约在公元前506年,其在如今的河北唐县建都,即中人城。之后,因鲜虞人和晋国的世代恩怨,晋国开始了和中山国的死磕模式。虽然中山国在晋国内讧期间得到些喘息时间,但依旧不敌,实力毕竟有些差距,几乎被晋国灭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公元前406年,中山国被魏灭国,剩了些残众躲入太行山。
唐县北城子战国初期墓,出土了一些中山国这个时期的文物,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
中山国被灭国后,恒公励精图治,大约20年后,终于东山再起,并于公元前380年左右复兴了中山国,并定都灵寿城,在今之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与灵寿县的交界处。
这个位置把赵国几乎要分成两个部分,所以它成为了赵国的心腹大患。虽然中间还曾连下燕国数十城,并掠夺了大量财富,但终究不敌胡服骑射后的赵武灵王,于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初期墓,有是这个时期的中山国文物,如凤首流铜匜。
平山县穆家庄战国初期墓,也是这个时期的中山国文物,如狩猎宴乐图铜盖豆。
这个器物其实非常精美,乍看很容易忽略,被很多人错过。史书上讲,中山国人好美物,由此便可知。这个铜盖豆上共有着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和6条鱼,此外还有场面描写,楼内是饮酒的贵族和演奏的乐妓,楼外是射雁的猎手和中箭的大雁,还有乔装的猎人,场面很生动热闹,空间感也不乱。
周朝,诸侯国最多称“公”,只有周天子能称“王”,但随着周王室的影响越来越低,诸侯国变得蠢蠢欲动。国力雄厚的楚国第一个僭越称王,然后是偏居一隅的吴国称王,之后是吴国的死对头越国称王,这是春秋时期。进入战国以后,魏国和齐国先在徐州会盟,互相认可称王,然后是“五国相王”,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认可彼此称王。“称王称霸”便是来源于此。
这里展出的文物主要由两个中山国国君墓出土,分别为: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厝墓。前者是“公”,后者是“王”,中山国第一个称王的便是中山王厝,他的父亲因未称王,只能称为“中山成公”。
中山成公生于公元前370年,于公元前328年去世,约是自公元前349年继位,属一代明君。
这是中山成公墓出土的凤首提梁铜盉。
耍蛇男子的头部为银质,黑宝石眼珠,笑容可掬。他双手各握一条长蛇,两蛇头部分别擎住一只灯盘。还剩底部灯盘,也盘踞着一蛇,只不过该蛇头顶住男俑左手之蛇,创意可以满分。
战车上与之配套的双夔兽铜轭帽和蟠蛇纹铜轭帽座,中山成公墓出土。
尊为盛酒器具,兽口为流,双眼嵌绿松石,器身错银及红铜,并嵌绿松石,盖钮为曲颈的天鹅。
中山王厝,是中山成公之子,生于公元前344年,于公元前308年去世,约在公元前328年继位,是第一个称王的中山国国君。
中山王厝墓中出土了九鼎,那已是天子之尊的器物,其中最大的首鼎外壁上刻着77行469个字,是目前已知铭文最长的战国青铜器。内容主要记载着中山国相邦司马稠率师伐燕,开疆扩土的功绩,也告诫中山国后代要吸取燕国之乱的教训,尤其要警惕周边诸侯国的进攻。中山国不大,且周边强国林立,所以一直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
鼎上的刻字很优美,值得欣赏。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金戈,戈为钩杀兵器,为戈柄下端的金属套。这件器物为纯金打造,外侧饰有银龙,眼睛为蓝琉璃,身上有细如毫发的花纹。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圆形猎帐中心铜柱帽,上有15个鸭头状的卡环,可以栓索,帽顶下部中空,可以置于5米高的圆柱之上,为猎帐的正中顶部。
这件中山王厝墓出土的细孔流铜鼎,据称是文物孤品。鼎腹部有十个细孔组成的流,可在倒汤时起到过滤作用。出土的时候,鼎内底部还有结晶状的肉羹。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铜扁壶,出土时,壶内有蓝绿色酒液,据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酒。到如今,酒精度已经很低了,呈现蓝绿色是因为有铜离子的溶解,二价铜是这个颜色。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犀足蟠螭纹铜筒形器,其用途不详,可能是温酒器。器身满饰盘曲环绕的蟠螭纹,器足为三只周身刻卷云纹的犀牛,昂首张目,用力支撑着筒身。
黑陶,尤其磨光压划纹黑陶,属于中山国特有文物。
这是中山王厝墓出土的磨光压划纹黑陶鼎,全身多处饰卷云纹、波折纹、三角纹,而鼎腹则饰六组变形虎纹,成了这件器物的点睛之笔,让人流连难忘。
中山王厝墓陪葬墓出土的龙形黄玉佩,为中山国最大的玉佩,通体雕谷纹。
中山国的青铜器有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少了农耕文明中规中矩的沉稳,多了几分游牧民族的天马行空,所以器物豪放鲜活,与南方的楚国青铜器难分伯仲,但它又不似楚国那般纹饰复杂,而是有着普遍的错金银及镶嵌工艺,这是同时期其他诸侯国所比拟不了的。错金银,就是将金银片或金银块镶嵌到青铜器里,以形成美丽的图案或纹饰。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铜虎弑鹿屏座。它是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造型为猛虎弑鹿,虎的颈部和臀部各有一个饰山羊面的长方形銎口,用于插放屏风。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铜神兽,为镇席之器,或席地而坐的扶手,四肢短粗,大肚低垂,憨厚敦实。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银铜双翼神兽,同样为镇席之器或者陈列品,通身饰错银卷云纹,背部有错银鸟纹,神兽两肋生翼,獠牙利爪,很神秘。
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错金银铜牛屏座,其周身装饰有错金银的卷云纹,尾部错有鳞片纹和长毛纹,爽快明丽,牛背上有山羊头面装饰的銎口,用以插放屏风扇,出土时,这件器物的銎口还残存着木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