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最后一本读的,便是《西厢记》。读之后,特意有翻了几遍元稹的《莺莺传》,《西厢记》虽改自《莺莺传》,但若彻底抛开元稹之诗,剔除那些先入为主的思想和对张生及莺莺的偏见,考虑着语言文学之美,还是非常有得一读的。

  唐朝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老夫人携其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在蒲关普救寺西厢。此时,张君瑞赴京赶考经此,闲逛寺庙,却偶遇莺莺,因迷恋其美貌,“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恰怎么观音现来”。于是借住其旁,一墙之隔。

  两人首次未见而只闻声,并互相和诗。
  张生: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及见面,已是第一本的最后一折,在做法事之时。而在第二本,本剧最佳助攻者孙飞虎上台,其因听闻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而率半万之兵围住普救寺,扬言掳了莺莺回去做压寨夫人,若是不依,便放火烧了寺庙,屠尽众人。“西子”指西施,“太真”为杨玉环,极尽莺莺容貌之美。

xxj
  此时,老夫人情急而言,谁能退了贼兵,便将莺莺许与他为妻,而她眼前所张望的,其实是仆人和众僧。她们自是没有想到,张生能在此时挺身而出,书信给故交杜将军,然后解了此围。然,老夫人突然变卦,一是嫌弃张生为一介布衣,二是莺莺和故交之子郑恒已有婚约,所以只应了莺莺与张生兄妹之称。
  幸有红云撮合,于当晚相约张生月下弹琴,莺莺和唱。结果,一个是孤寂怀春的闺中千金,一个是饱读诗书的风流书生,彼此相恋而不得见,皆饱受着相思之苦,“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双双日渐消瘦。张生更是成了性命旦夕不保的模样。

  又托红娘之智,有了莺莺和张生的约会,有了那首著名的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扶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焦急的一对儿人等着天黑,“捱一刻似一夏,见柳梢日头迟迟下”。
  不过,第一次约会时,张生被莺莺义正言辞地站在道德制高点训斥了一顿,羞愧难当,这个情节也有点摸不透,大抵还是有些内心的犹豫和矛盾吧。可第二次,便直接“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鱼水得和谐,嫩蕊娇香蝶恣采”,颠鸾倒凤,一夜无言。
  人们所一直夸的,便是这种翻越封建礼教的高墙,主动追求随心爱的人性思想,其实也夹杂着古代知识分子的意淫。第一次正式见面就如此开放,哪怕放到现今社会,莺莺也是大胆豪放者。

  寺内人多,老夫人也不老,最终还是被察觉。危急时刻,又是红娘的一番机智和求情,最终只要求张生进京赶考,考取了功名才能迎娶莺莺。古代,有了功名,为了官,便能扬眉吐气、鸡犬升天,便能解决一切难题,甚至能改变世人对你的看法。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剧中十里长亭的送行,后来成了文学里的经典语句。
  “春宵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张生最终得中状元,衣锦还乡,虽然中途又杀出个郑恒,也有老夫人的再次反悔,但几乎未起波澜,结局大团圆。但大团圆的时候,郑恒刚自尽。剧中还是唯善恶论,恶的死就死了,死不足惜,死不为命,只不过人文思想是属于时代的局限罢了。

  结局的大团圆饱受诟病,但我们对待一部作品,必须要做到场景还原,电影、小说、杂志、喜剧、小品等,因体裁不同,自然会影响到内容。《西厢记》是一部面向老百姓的喜剧,它的重点首先是要讨好观众,要考虑现场的反应。所以,我们会在剧里面发现一些插科打诨的语言,一些相对“低俗”的词语,或者一些“露骨”言语,这大概也是《西厢记》在历史上的一段时间内被列为禁书的原因,但这正是它可以经常不衰,有人来听的原因之一啊。一部剧下来,观众都皱着眉头,自然就失败了,它是戏剧,不是小说。
  所以,红娘怼老夫人、捉弄张生、痛骂郑恒,迎合着观众的兴趣和情感,无不让人酣畅淋漓。她还带着观众的情绪去调侃主子莺莺,“你绣帏里效绸缪,倒凤颠鸾百事有。我在窗外几曾轻咳嗽,立苍苔将绣鞋冰透”。翻译过来,你吃肉,我连汤都没有,你还怪我?看注释版,戏剧里有很多当时朝代的俚语、歇后语之类,应是笑场不断的。

  读完了《西厢记》,反复又读了几遍元稹的《莺莺传》,情节也的确更合理些,但元稹的价值观也被确定是渣男无疑了。当然,这个结论似乎早已盖棺定论,是历史上有名的几个德才不匹之人,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心疼一下薛涛。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