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南京在此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名字为“应天府”,或者称作“京师”。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北京成为“京师”,名字为“顺天府”,南京的名字为“应天府”,因为采用双京制,所以开始有了俗称,“北京”和“南京”。

  在国内,“南京”和“北京”均不是某一个城市的称呼和名称,都有陪都之意,比如“南京”,是指位于京师南方的陪都。东汉时,今之南阳曾名“南京”;唐朝时,安史之乱后,今之成都曾名“南京”;北宋时,今之商丘名“南京”;辽代时,今之北京名“南京”;金代时,今之开封曾名“南京”。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进入南京,南明降清,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取“江南安宁”之意,为江南省首府,之后江南省拆分为安徽和江苏,“安徽”取“安庆”和“徽州”首字,“江苏”取“江宁”和“苏州”首字。
  在中国,带“京”的基本都是首都,所以清朝急着改名,而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太平天国后,也急着改了其名为“天京”。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把首都定在江宁,确定其名为“南京”。

  有个问题,我们一直不忿的《南京条约》是清朝签订的,为何有“南京”之名?是的,那个条约在清朝是称《江宁条约》,反而西方习惯于南京和北京的俗称,有了《南京条约》之名。

  南京博物院的建筑很大气,为辽代风格,是以辽宁锦州奉国寺的大雄宝殿为蓝本而建。

IMG_20200607_125251
  明故宫,去过多次,不展开介绍了。这是明故宫遗址的石构件,近处是凤纹抱鼓石,这精细程度较北京故宫的有过之无不及啊;远处是石雕龙纹柱头和石雕凤纹柱头,高浮雕,立体性很强;中间的是石雕螭首;左侧是石雕宫灯底座。北京故宫的大殿前,或者一些寺庙殿前,古时往往会立一根木柱,上面悬长明灯,祈求平安,称之“天灯”。清朝时,这个灯做得很复杂,柱顶有亭,分多层,悬很多灯联,名之“万寿灯”。柱子下面的石质基座,便是此。

IMG_20200607_141918
  明故宫遗址的琉璃构件,这是瓦当,黄色基本都是龙纹。

IMG_20200607_142014
  这是瓦当和滴水,绿色为凤纹。

IMG_20200607_142026
  明代大报恩寺塔琉璃构件,出土于中华门外的琉璃窑。

IMG_20200607_142212
IMG_20200607_142223
  据称,这是目前唯一留存的大报恩寺塔琉璃拱券门。

IMG_20200607_142454
IMG_20200607_142419
  清朝时的文物,不过多展开,那个时期的主角不是南京,也没有什么太多特色。这是象牙雕刻。

IMG_20200607_142727
  这是民国馆,南京博物院在地下造了一个民国实景,酒吧、报社、银行、当铺、客栈、影院、邮局、电话亭等,甚至一座包含着真实火车的火车站,应有尽有,令人惊叹,很适合拍照。

IMG_20200607_144905
IMG_20200607_144925
  南京博物院,目前是“一院六馆”的模式,除了博物院,还有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等,因还是疫情期间,很多馆未开,可见的也不多,所以选择性逛了逛。

  宋朝,木雕水月观音像。
  水月观音是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果,自唐开始有的造型,一般是观音保持着男性特征,但已逐步具备女性姿态,或坐在岩石、或坐在莲花座上,一腿支起、一腿下垂,并以手臂置膝的姿势看水中之月。

IMG_20200607_150149
  明朝,夹纻贴金佛头像。

  夹纻,以前没有关注过,这是一种古老技艺,又称“脱胎夹纻”。一般先用泥土为胎制作雕像,然后用生漆把纻麻或麻布贴在外侧,待漆干后,反复再涂,成成交错,一般要五六层便足够坚固。完全干透后,取出中间的土胎,即可。这种雕像,比较柔远逼真,而且质地很轻,方便佛教中的“行像”,也就是移动佛像,或置于花车上,供教徒膜拜。
  脱胎夹纻,一般是泥土为胎,可以脱模去除,而木胎夹纻则是以木为胎,很难脱模。

IMG_20200607_150200
  明末清初,鎏金铜菩萨像。

IMG_20200607_150312
  唐,画彩扬蹄陶马。

IMG_20200607_150242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基本是享受最高待遇的镇馆之宝,有单独一个展厅。虽然釉里红比较珍贵,也难得这种大器物,但整体来看,颜色偏灰黑,没有到鲜红,这是一个普遍难题,到清朝时就好多了。
  这个梅瓶的主人是朱棣的驸马宋琥。

IMG_20200607_151304
  出。

IMG_20200607_153913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