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都对去哪里不发表意见,也罢,那就跟着我走吧。
惯例,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的古建筑,然后根据整体时间做取舍,靠着手机上提前下载的离线地图,开导航,第一站妈祖庙。
我第一次听到妈祖之名,是在天津读书时,古文化街里有个天后宫,去过两次。
妈祖本姓林,福建莆田湄洲人,生于官宦之家,父母二人好行善积德。她在出生一月之内没哭,故父亲取名为“默”。长大后,水性好,能驾船如飞,在海边救人无数。相传有一次狂风大作,黑浪滔天,她甚至点燃了自家房屋,让大火为船只导航。
常在河边,总会湿鞋,在一次救援时,林默再也没有回来。人们不愿相信,便传言她升天了,成了神仙,能永久保护出海人的平安。而后开始建庙、祭祀,林默逐渐成了能预言吉凶,帮助人们化险为夷的妈祖。
在官方推动下,其地位越来越高。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妈祖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至此,”天后”便成了妈祖的别称。所以,天后宫的牌匾是不可能在明朝出现的,由此便知。如果知道这个,同事就不会和我争论牌匾的年代了。
如今,妈祖文化已经成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也早与黄帝、孔子一同成为中国古代三大由国家祭典的神明,可见影响之大。
早晨出门,路过新葡京赌场,带着大家又进去了一下。毕竟好多人昨晚没来,去看看马首和那两百多克拉的钻石,顺便又进赌场看了看,白天,尤其上午,人好少。
走到湖边,那粉白色建筑是前澳门总督府,建于1849年。1999年的澳门回归时,降旗仪式便在这里,现在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总部。
散步,悠闲的,也不用赶时间,看着老城区的生活。
去妈阁庙的路上,小山坡上一群别墅,惹来大家羡慕,尤其这个名“民国大马路六号”的房屋。
到妈阁庙之前,绕下路,经过海关,到达圣地亚哥炮台。
这个炮台为1622年修建,是澳门唯一一座由葡萄牙国王下令建设的炮台,其管辖司令也由国王亲自任命,澳门总督都无权过问。其地理位置和地位都极其特殊,处在半岛面朝大海的最端上。
里面还有一个小教堂,但暂未开放。
墙上挂着新春大吉、恭喜发财,下面还用字母标注着恭喜发财的粤语读音,很接地气。
往回走,至妈阁庙,其初建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当地有民谚,先有妈阁庙,后有澳门城。
这是石山门,内为“神山第一”殿,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
妈阁庙的规模整体偏小且简单,正觉禅林已经是其内规模最大的了,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
往上走,是弘仁殿,为规模最小的,是只有三平米的小殿,据说修建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
到了中午,有点饿,竟然发现找不到吃饭的地方,很多小饭馆都是下午六点或者下午四点才开始营业,然后营业到凌晨三点,澳门真是一个不夜城。
穿小巷,这几天感觉这边的城市建设、生活便利度,多彩度,还有居民的居住质量,其实并不高,也许只是反映在收入的数字上比较多而已。
经过圣若瑟修院,巴洛克风格,于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于大三巴教堂,同样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到的时候,里面正好在诵经,猛然间感觉,自己应该慢下来,多感受、多聆听,将有眼见之外的另一份重要收获。
公司临时通知开会,有同事要先回去,所以我们开始找吃饭的地方,导致路过圣老楞佐教堂也没进。在总督府附近找了个餐厅,然后分开,我们留下五个人继续逛一会,下午再回。
下一站目的地,是玫瑰堂,名字很好听,所以来看看。后来才知道,玫瑰堂是一个很常见的天主教教堂的名称,很多地方都有,指供奉玫瑰圣母的教堂。
澳门圣母玫瑰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外部由淡黄色石头及白色花纹组成,并装有绿色百叶窗,很是漂亮。由于起初该教堂只是由木板搭建而成,故又被称为“板樟堂”。
1874年,曾毁于火灾,后重建,呈今之规模。
圣母像,低头祈祷。
有机会,似乎应该要听听玫瑰经的,至少要了解一下玫瑰圣母的来历。
继续走,又到了大三巴附近,终于买了冰淇淋。
阴天,所以大三巴的夜景比白天更漂亮,而且人少得多,只不过白天开放教堂遗址,还有地宫墓地,可以进去参观一下。我们的时间尚有,又决定去澳门博物馆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