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值得推荐的书,读后感基本可以用书摘来代替。
他五十九岁,现在是周二晚上,他退订了所有报纸杂志,熄灭所有的灯。
欧维是个固执、不合群的人,可以想象这种人很难有什么朋友,或者招人喜欢,他们的社会属性很差,而这却已成为当今这个社会的通行证和有所得的必要条件,社会变了,只是未必是变好了。
欧维和欧维的太太就像黑夜和白天,欧维当然是黑夜。她只爱抽象的东西,音乐、书籍、奇言怪语,诸如此类。欧维却是个满脑子充满具象事物的人,他喜欢螺丝刀和滤油器。他手插口袋疾步人生,而她总是在舞蹈。只需要一缕阳光就能驱赶所有的阴霾,这是索雅在他问为什么总是那么兴高采烈时说的。
她非常美丽,身边的人大都觉得这很重要,总是提醒她。她还非常爱笑,不管生活如何对待她,她总是积极地面对。但欧维却有点……好吧,他就是欧维。她身边的人也总是这么提醒她。他上初中的时候,就是个小老头了。他们说,她能找个更好的。但对索雅来说,她想守住这个人。他或许不为她吟诗、唱夜曲,也从来没有送过她昂贵的礼物,但从来没有别的男孩就因为喜欢坐在她身边听她说话而愿意反方向坐几个小时火车。
一口气买了两本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确实算不上悲剧,能够两情相悦并在互相追逐爱情,同生共死,也是种幸福。何况最后两个家族还因此而和好呢。
不过还是有局限性,罗密欧开始爱上一个并不爱他的女孩,也是爱得死去活来的。然后就因为见了朱丽叶一眼,之前那个女孩就抛之脑后了。剧里的神父是说真话的,这种朝三暮四,纯看外貌的,未必是爱情。那么,风流倜傥的罗密欧万一没有死,他会不会移情别恋呢?他会不会再次唱起他心中的独一无二,送给他最新的恋人?
当然,如今有不少专门研究莎士比亚作品的专家,也曾提出“偶然性”在这部戏剧中太突出了,好像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要是蒂巴特没有在那个时间碰到牟克休,要是神父的信能送到罗密欧手里,要是神父能早几分钟到墓穴等等,每个关键时刻都要靠巧合才能推动剧情发展。那么这个悲剧的产生,与其说是社会层面的,倒不如说是运气层面的,那它的悲剧内核就要减弱了。
还有点,故事其实时间很短,前后一共五天。第一天,他们相遇,一见钟情,然后接吻。第二天,他们见神父,结婚。第三天,朱丽叶死了表哥,被逼婚。罗密欧杀了人,被放逐。第四天,朱丽叶结婚,诈死。第五天,朱丽叶醒来,自杀,罗密欧自杀,两个家族和解。太高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