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


  李白号“诗仙”,追求个体的解放和超脱,是最符合盛唐气象的浪漫主义,杜甫号“诗圣”,渗透着家国的情怀与仁爱,是最符合儒家思想的人文之道。关于谁的诗更胜一筹的争议,自古有之。不过李白出名早,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李白的光环是杜甫难以企及的,大唐盛世的辞章本该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这等豪迈只有李白才有。更何况,谁愿意听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扫兴呢?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因为今年刚去过淮安,相对彻底地了解了一下漕运知识,然后碰到了这本书。知识没有一遍记住的,都是靠彼此关联来扎实记忆的,里面关于漕运的细节和对社会民生的影响很吸引人,尤其发生于运河上的故事,对于我这种在运河边长大的人来说,有种亲切感。好像这几年读了不少马伯庸的书,而且还都是购买实体书表示支持。在最近读完的这几本里,《两京十五日》是他写的比较好的,比刚读完的《桃花源没事儿》、《三国配角演义》都要好些。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1、读起来,就像剧本。自从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火了,马亲王的很多作品被陆续搬上荧幕,比如《古董局中局》,电视剧里有夏雨,电影里有葛优、辛芷蕾、雷佳音等;比如《大明的显微镜》,成了张若昀的个人舞台。最近《长安的荔枝》电视剧和电影更是同时上映,电视剧由雷佳音和岳云鹏主演,电影则云集了大鹏、杨幂、刘德华、张若昀等一众明星。如今的马亲王已成了炙手可热的作家,所以他的语言风格变了,变得有点讨好,可讨好的却不是读者,而是今后买他版权的人。他已经熟悉什么样的作品方便改编,什么时候放个悬念,什么时候加个笑料,才能有好的舞台效果。没啥好与不好,只是作为一本书,读着有点奇怪。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名气很大,所以一读。也是借着《一句顶一万句》的劲儿,以为是差不多类型。
  作者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县,地点因呼兰河而名。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在此处汇入松花江,这里差不多是松花江的最宽处,黑土遍地,粮田肥沃。萧红生活的年代,正是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创作的时期: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刘震云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和冯小刚有关,在这些年又是越捧越高,被改成的电影包括《一地鸡毛》、《一九四二》、《手机》、《我不是潘金莲》等等,而小说中地位最高的便是这本《一句顶一万句》。不过也改编成了电影,只是导演不是冯小刚,而是他自己的女儿,所以拍的不好,知名度不高,评价也比较低。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