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几大石窟,大体都已去过,若是比较下,确各有不同。
  这里只论观感,单论壁画的话,首推敦煌无疑,色彩绚丽,大气磅礴,但也许是开放得较少,或者本身就有不足,论佛像的雕刻艺术,我首推云冈石窟。而龙门石窟,虽然处于汉文明核心,但不论雕刻,亦或色彩,都与云冈石窟有着不小差距,且大多佛像的雕刻比例和线条总感觉略有不足,当然这不影响武则天主持的那尊卢舍那佛,傲视其他石窟。麦积山石窟与前面三个相比,稍逊一筹,不够大气,世俗化又不彻底,反而显得犹豫,没了特色。到不若大足石刻般,在另一番世俗化的世界里走到了极致,不论故事的丰富性,还有寓教于世的意义,无能出其左右者,那里有了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佛像也不再只是统治者的意志。

  洛阳,自汉明求法,白马西来后,一直是汉族地区的佛教重镇,即使有战乱或异教波折,也从未衰亡,反而多次中兴。龙门石窟位于此地,是自北魏孝文帝开凿以来,历经隋唐宋元明,前后几百年,成今模样。
  尤其唐朝,李氏一家崇奉佛教,多加扶持,几乎等同于国教无异。洛阳一度成为各宗派聚集的中心,玄奘、达摩、神秀皆曾活跃于此,直至安史之乱,日渐凋敝,后代对龙门石窟再有雕凿,也不成气候了。

  来了两次龙门石窟,买本书系统读读。

XGS_9236

阅读全文

  我们属于农耕文明,常常听到一个词:社稷或江山社稷,这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而把“社稷”两个字拆开,其实“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这两个成了我们社会以农为本的原始祈求和原始崇拜。

  社稷两个字是很重,以“社”为核心的土地祭祀,在宋代之前,是属于国家祀典的,地位很高,寻常人祭祀不得。而宋代以来,土地神的世俗化开始加剧,出现了官社和民社的分离,民众有了普遍祭祀行为。
  到明清时期,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有村落的地方,几乎就都有了土地庙,只不过我关注的土地庙和城隍庙的关系,书里没有论述,也没有找到太有依据的定论。

  土地公时常以一个小神的形象出现,一般也只管一个村子,民谚说:土地土地,只管五里,过了五里,莫怪土地。因其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因其在各种传说轶事里,各种鸡毛蒜皮都管,所以成了老百姓最亲近、最日常,也是国内被祭祀最多的神明。可惜文革期间,绝大部分土地庙作为“四旧”被毁。

  土地神的生日是二月初二,但因土地婆和土地公无后,所以民间有习俗,即使在二月二出生,也要改下生日,避免和土地公一样。毕竟在国人的传统文化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XGS_9238

阅读全文

  中国有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虽说名气大,也熟悉,但因是古文缘故,一直没读过原文。《桃花扇》为孔尚任所作,完成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今来读读。
  其实,很多人都把《桃花扇》当做一部爱情传奇,一个风流才子、一个秦淮八艳,郎有才女有貌,身逢乱世、彼此厮守,被迫分离后,还拿着信物念念不忘。在南明政权风雨飘零之时,在汉人王朝轰然倾塌之际,人们对一切信仰和坚持产生怀疑、放弃坚守、随性漂流的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坚持。

  《桃花扇》的核心,却未必是爱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孔尚任几乎基于史实的创作,面对的不是吴侬软语,而是“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的南明倒塌,汉人在满人统治下,要求违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孝道,用“留发不留头”的屈辱代表了整个民族臣服的时代。细细品读,它是一部历史剧,所谓爱情,只是一对男女的悲欢离合,串起了故事而已。

  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

ths

阅读全文

  倾城之恋讲了什么?是爱情故事,也许不是,不是爱情故事,却又是。
  没有读它之前,我们曾用“倾城之恋”比喻爱情,读完之后,再也不会如此形容了。

  男主角范柳原是个英国华侨,单身富有,吃喝嫖赌样样都来,唯独不想着有个家庭,身边总是莺莺燕燕环绕不绝,花花公子模样。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战争年代成为上海一众太太小姐们眼中的标准夫婿。

  范柳原遇到女主角白流苏,知道她那不堪的遭遇,白公馆如今也已是个没落的大户,没有了家底和资本,她年近三十刚离婚,回到娘家白吃白喝,受尽了白眼和屈辱,自尊早已被日常琐事和风言冷语撕了个粉碎,无处容身,迫切需要找一个钻石王老五,索要张长期饭票。
  他知道她的目的,所以并不打算娶她,只想要个情妇,他说的直截了当,“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当然也明白,可她必须逃离开嗜着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家庭的侮辱早已经盖过背井离乡的伤感,这是不得不有的坚强。她用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便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输了,她也许想过最沉沦的活法。

XGS_9242

阅读全文

  拉斐尔,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人们常评价他代表着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
  耶稣受难日出生、耶稣受难日去世,也许是巧合,但被人们当成一种传奇。年仅37岁的他去世时,被称作“永恒的神”,他几乎得到了艺术家所希望得到的一切。

  就个人而言,最喜欢的作品,是绘制在梵蒂冈的《雅典学派》,当游历至此,站在签字大厅之内,第一眼见到这幅画时,就被深深震撼。在此之前,其他人的同类题材,都是所有人站成了一排,单调且没有个性。而拉斐尔,不再是表现一排人物,而是如同表达出一个跨越千年的人物群体间发生的事件。
  要画出这些人物,并带有动作,让人一看便知是谁,那需要的不仅仅是绘画功底,拉斐尔对这些人的了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名字上,也不能仅仅是外貌描述上,他必须知道他们的史料和有代表性的事件,才能通过肢体、动作精确地表达出来,那可是五十多位伟人。如今我们知道,帮助拉斐尔了解这些的,是一个诗人兼图书管理员,他叫托马索,出现在了画中,左边柱子后面站着,带着月桂花冠。
  中间两个人,是哲学家,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了,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者用手指天,后者手心向地,两个人的形体如同雕塑一般,脚步和姿态让人惊叹。

  这幅画应该放大再放大,多看细节,会越来越震撼,每个细节都是故事。拉斐尔当时只26岁。

DSC_9081

阅读全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