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

  微信上关注了不少公众号,比较喜欢的有博物、佛教建筑、星球研究所、小林、混子曰等。其中最喜欢的,基本每篇文章不落的,只有“星球研究所”。本着经济支持的态度,他们刚一出书,便买了。

  姚檀栋院士在书的序里提及,从地理的视角探索中国,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中国地域广大,景观丰富,有冰川、湖泊、河流、海洋、黄土、岩溶等多种地貌。同时,中国大地上的人类活动也很广泛,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群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创造出了中华文明。所有这些,都是今天中国的组成部分。
  星球研究所的很多科普文章,激起了大众对中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也激发了大众的自豪感,同时还让更多的人理解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为当下和未来负责,难得且有意义,这是本书的目的之一。

  同时,作为科普,它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需要作者阅读大量著作、论文,且拥有很高的判断能力,能从众多晦涩的学术文章中厘清思路。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经得起检验。
  另外,科普不是简单地罗列或转述知识,它要与大众生活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力,让知识变得有趣,才会受人喜爱。否则,就变成了科学新闻,抑或说教,而少有人问津。
  这是星球研究所公众号,或本书成功的关键。

zlszg
  书虽然有点贵,但内容真的非常棒,也很精美,爱不释手。尤其第三阶梯的几篇,江南、浙江、河南、福建都很不错。但缺点是书的内容并不如公众号上的丰富,一边看书还要一边看公众号,怕漏了精彩图片。
  不过整体上看,是图片偏多,而内容偏少的,文字部分还可以再多些。

  读这本书,感受其中的情感,还有所长的话,让人感触颇深。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专业,还要有想象力。
  放在科学里,需要新旧理念的碰撞,需要不同领域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作品才会有趣。书里的文章内容大多是多学科的综合,文章架构的不同组成部分都是充满联系的,这显然需要扎实的涉猎和充足的想象力才可以实现。此外,他们总能找到精妙的比喻,或是用一些示意图片,将原本深奥晦涩的理论一语道破,让人回味无穷。
  其次,我们还要有理想。不仅是科研需要理想,尤其是在中国,科普更需要理想。由于起步晚,中国的科普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环境。需要一批有专业背景,同时又具有艺术性、懂得大众传播的科普创作者,不断坚持,不断创作。这一过程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理想往往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很多事,都是如此。

  希望星球研究所越来越好,下本书还支持。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