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深圳,这么一个城市,我却是第一次来,同事听到后并不相信。的确,这里似乎并没有什么让我感兴趣的景点,对我来说,太新了。我更喜欢古迹一些。

  所以,一度并不想写这篇文章,也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样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甚至天天能听到的城市,倘若要谈些自己的感受,那更是瞎掰了,因为虽然我在这里住了几天,但基本就酒店和公司间两点一线,枯燥无味,并没怎么去感受。
  唯一可以确认的便是依稀记得喝了酒的半夜,饿得下楼去找便利店买方便面。而且这事上瘾,如今以后每次喝酒之后的半夜都会饿醒,不去泡袋面就再也无法睡去。
  年纪大了,身体明显有些不如以前,哪怕是和两年前来对比。那个时候不管多累,睡一晚觉后就能精力充沛,简直如同游戏里的RPG人物,原地满血复活,闪着光。

  每晚偏饿,一个人辗转反侧,便是对深圳的印象了。也曾想着抽空去趟香港,但却兴趣了无,由此可见,空间上的距离从都不是主要问题。

  酒店外,是猜得到的景色。

继续阅读“深圳”

大庆

  大庆,别称“油城”,很多人是因大庆油田和铁人王进喜而知道它的,如我般,这并不奇怪,因为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大庆油田是中国第一大、世界第十大的油田,所以,在资源为王的经济环境下,大庆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地级市中可以排到第11位。它的产量,能够占到同期全国陆上石油总产量的47%,很是惊人。

  在刚建国时,中国的石油产量只有12万吨,缺口极大,基本要靠进口维持,致使很多发展都受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大庆油田的发现,无疑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这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还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所以说,石油的10%是经济,90%是政治。
  即使如此,“大庆”的名字依旧有点俗气。当时是因为油田的发现时间为1959年9月26日,正好是十周年建国大庆前夕,所以作为国庆献礼,才有了这么一个“朗朗上口”、“妇孺皆知”的称呼,并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取代了这个城市的名字,这算不算一个悲哀呢?

  大庆市原有一个名字,叫“萨尔图”。
  清初,这里原是蒙旗杜尔伯特的游猎地,几无人烟。189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在此建立了萨尔图站。1904年开始开荒,村屯始多,渐成规模。再之后,发现了油田,从此便热闹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继续阅读“大庆”

信阳

  信阳,位于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的交界,在武汉正北方,与郑州之间。也曾因出差来过,但只是路过,或者中转。这次有个比较严重的案子,所以呆了几天,那是14年第一个到达的现场,刚过了年。

  很多人对信阳的了解,是因为产自大别山的被称作“绿茶之王”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如同多数人之所以知道有茅台、泸州这些地方一样,此外无它。

  信阳,因地处南北方交界之处,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美誉。放在旅行者眼里,这是个很吸引人的地方。但在当地人眼里,尤其我二月份到达时,深深感受到的是没有暖气的痛苦。按照当地人的表述,信阳往北都有集体供暖,信阳往南则全无。
  对于信阳,没有暖气的冬天显然过于寒冷了。

  信阳地处中原文化和古楚文化的交汇处,所以这里不仅有楚相春申君,还有汉相司马光。信阳也有着一些独具特色的景点,若是有时间,应该好好逛逛。
  可惜这次时间很紧张,只看案子了。倒也壮观。

继续阅读“信阳”

黔西南

  从黔西南回贵阳,天气并不是特别好,不过贵州的晴天本就不多,这才有了爱吃辣的口味。按照个人的感受,贵州、云南吃辣比四川重庆要多,也要猛烈些。随行的同事,便是无辣不欢,清水煮菜,然后加些干辣椒,便可下肚。他们在很多时候,吃的辣椒并不用加工,就是晒干,压碎,直接吃。而且都是干辣的那种,比起湘川渝,少了些其他佐料的麻与香,反倒不如四川的麻辣,更符合我的口味。

  工作相对顺利,也轻松些,回程在车上,一路相机不停。出差是经常带着相机的,前几天还和同事说,带十次差不多能用一次,就为了这一次,每次都不怕重的拿着。因为大多时候并不拿出来,只有碰到周末,且工作成效还不错的时候,会去周边景点看看。

  这一路都是些当地人看到快厌烦的普通景色,而对于一个大平原而来的人,却充满了吸引与好奇。前几年,央视康美药业的广告,曾让人对广西与贵州无限向往。而后户外圈里,天坑、溶洞的文章读多了,想着以后也尝试一下,探一些未开发的,说不定还能遇到魑魅。

  群山之中,一条河汇集而成,流过,两旁村寨点点。

继续阅读“黔西南”

甲秀楼

  差不多相隔一年,再到贵阳,晚饭后同事提议走走,八月份的时候,这里要凉爽得多,中央台有句广告词,是“爽爽的贵阳”。彷佛孙楠的歌声想起:感受着你的气息/我醉倒在惬意的天堂/我背着装满向往的行囊/寻觅抖落风霜的地方。

  同事问我想去哪,想看什么,我对逛街并无什么兴趣,高楼大厦也没啥意思,便问有无古建筑之类的。想着不期意间能触碰到只属于这座城市的古老印记。

  来到市内城南的南明河,傍河而走。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为乌江支流。
  河中,有块巨石,酷似巨鳖。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巡抚江东之在此筑一堤,借石为墩,连接起两岸,方便通行。并于其上建楼亭,名曰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甲秀楼毁于火灾,重建,并更名来凤阁。后又毁,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再重建,复名甲秀楼。其后又有多次损毁,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建。

继续阅读“甲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