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长城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沿山脊直抵鸭绿江,一江一山一长城构成了一道防御体系。
我们平时所说的万里长城主要指明长城,是国内现存长城遗迹的主体,也是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保存最完整的,官方测绘人工连续墙体长达8850多公里,高于早期估算的6300公里,故有“万里”之称。它自明洪武年间修建,朱元璋主要是防御元朝反攻。而自土木堡之变后,吓得差点迁都的明王朝在成化至万历年间的修建则达到了鼎盛。成化帝就是土木堡之变时,和皇帝一起被抓走的太子朱见深。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明长城的东端是山海关,但在1990年通过虎山长城的考古和挖掘,国家文物局最终确认这里才是万里长城的最东端,改写了历史认知和教科书。其实在《明史》中便有记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最东端是虎山长城,最西端是嘉峪关。
那虎山长城为何被遗忘了呢?一是失去了原本作用而被遗弃。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御蒙古残部和日益强大的建州女真,后者便是清朝建立者。所以当曾经的防御对象成了统治者,自然不再维护它,甚至还有意识地拆除和损毁。二是不记于史,被时间抹平。清朝官方刻意对其保持漠视,不再记录和提起,地方日志也零零散散,故时间一长就被人遗忘了。三是自然破坏。清政府将东北,尤其辽东这片地方视为龙兴之地,长期实行封禁政策,限制汉人进入。毕竟不像嘉峪关那边干旱,这里不缺降水和植被,夯土结构的长城禁不住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和植被破坏,遂逐渐融入了密林。四是人为破坏。官不管,民便拆,长城上的城砖、条石都是好材料,被当地居民用于建造屋舍、猪圈、道路等,所以墙体大规模消失殆尽。
随着1990年的勘探挖掘,虎山长城再现世人,如今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4A级景区。
上图右侧,便是虎山,长城一直沿着山脊到最高处。即使在低处,不仔细看也很难发现。
景区不小,也有点偏,来得游人很少。很多到丹东的人,宁可在鸭绿江坐坐船,走到江心看一眼什么也看不到的朝鲜,也不愿到万里长城的最东端感受一番。
清清绿江水,巍巍虎山头,长城从此始,万里壮神州。诗一般,但字不错,作者是罗哲文,是梁思成的弟子,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的组长,便是他主持勘探的虎山长城。他的一生都在保护和修复长城,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空心敌楼,刚从台州回来,这是戚继光建台州府城墙时发明的,后被广泛用于长城之上。
眺望城楼。
长城和鸭绿江形成了古代中原政权对外的分界线,鸭绿江隔开了朝鲜,长城隔开了游牧民族。如今鸭绿江的东边依旧是朝鲜,而长城的北面也成了中国。
这是长城边上的鸭绿江,在这里很窄,和鸭绿江大桥那边的宽窄不可同年而语的,对面便是朝鲜。
由于历史因素,鸭绿江上的岛大多归朝鲜,这里的窄只是因为此处有个很大的江心岛,而干流在东侧,西侧则水浅。随着水量再减少,露出河床都有可能。由于实在有些窄,人们给此处起了“一步跨”的名字。
下长城,闻着烤玉米的香味找到城门洞,然后出,前行百余米,便是一步跨石碑。
如今装了护栏,一下子就离得远了。所以找了一张之前的照片对比。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