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段历史一直不大熟悉,或一知半解,或似曾相识。有限的知识,几乎均来源于抗日战争、来源于解放战争中,是共产党的视角,可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比如那些风云人物,只是在一些战争中见过名字,而他们的背景、经历、成长,还有他们的去向,一无所知。

  民国三十余年,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昙花一现,这三十年里出来的风云人物,大浪淘沙后留下一两个,相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人集体来说,已经足够了深度和荣幸。显然,毛泽东、蒋介石二人足以,更何况还有孙中山、周恩来、袁世凯等一众改变历史大方向的人物。
  而其他人呢?毕竟很多历史尚且真实、清晰,也和我们时代接近,很多事情还有着借鉴意义,且充满话题意义。便寻来一本书,讲述那些风云人物的故事。

  从政高者多不易,在那个年代撇家离乡去了台湾的他们何尝不是一次博弈,不甘于失败、也不甘于认命,在颠破流离中留着一份重整河山的希望,是这些人的志向。可与他们晚年或明哲保身、或远走美日、或郁郁而终的境遇相比,我还是喜欢他们年轻时的模样:有不畏权势对清政府嬉笑怒骂的、有对日抗战屡战屡胜的、有不到而立之年进入政府核心层的,那个时候,他们一身为公,为国家存亡而战,是不折不扣的人物,风云人物。

IMG_8302

阅读全文

  中国的几大石窟,大体都已去过,若是比较下,确各有不同。
  这里只论观感,单论壁画的话,首推敦煌无疑,色彩绚丽,大气磅礴,但也许是开放得较少,或者本身就有不足,论佛像的雕刻艺术,我首推云冈石窟。而龙门石窟,虽然处于汉文明核心,但不论雕刻,亦或色彩,都与云冈石窟有着不小差距,且大多佛像的雕刻比例和线条总感觉略有不足,当然这不影响武则天主持的那尊卢舍那佛,傲视其他石窟。麦积山石窟与前面三个相比,稍逊一筹,不够大气,世俗化又不彻底,反而显得犹豫,没了特色。到不若大足石刻般,在另一番世俗化的世界里走到了极致,不论故事的丰富性,还有寓教于世的意义,无能出其左右者,那里有了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佛像也不再只是统治者的意志。

  洛阳,自汉明求法,白马西来后,一直是汉族地区的佛教重镇,即使有战乱或异教波折,也从未衰亡,反而多次中兴。龙门石窟位于此地,是自北魏孝文帝开凿以来,历经隋唐宋元明,前后几百年,成今模样。
  尤其唐朝,李氏一家崇奉佛教,多加扶持,几乎等同于国教无异。洛阳一度成为各宗派聚集的中心,玄奘、达摩、神秀皆曾活跃于此,直至安史之乱,日渐凋敝,后代对龙门石窟再有雕凿,也不成气候了。

  来了两次龙门石窟,买本书系统读读。

XGS_9236

阅读全文

  我们属于农耕文明,常常听到一个词:社稷或江山社稷,这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而把“社稷”两个字拆开,其实“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这两个成了我们社会以农为本的原始祈求和原始崇拜。

  社稷两个字是很重,以“社”为核心的土地祭祀,在宋代之前,是属于国家祀典的,地位很高,寻常人祭祀不得。而宋代以来,土地神的世俗化开始加剧,出现了官社和民社的分离,民众有了普遍祭祀行为。
  到明清时期,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有村落的地方,几乎就都有了土地庙,只不过我关注的土地庙和城隍庙的关系,书里没有论述,也没有找到太有依据的定论。

  土地公时常以一个小神的形象出现,一般也只管一个村子,民谚说:土地土地,只管五里,过了五里,莫怪土地。因其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因其在各种传说轶事里,各种鸡毛蒜皮都管,所以成了老百姓最亲近、最日常,也是国内被祭祀最多的神明。可惜文革期间,绝大部分土地庙作为“四旧”被毁。

  土地神的生日是二月初二,但因土地婆和土地公无后,所以民间有习俗,即使在二月二出生,也要改下生日,避免和土地公一样。毕竟在国人的传统文化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XGS_9238

阅读全文

  中国有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虽说名气大,也熟悉,但因是古文缘故,一直没读过原文。《桃花扇》为孔尚任所作,完成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今来读读。
  其实,很多人都把《桃花扇》当做一部爱情传奇,一个风流才子、一个秦淮八艳,郎有才女有貌,身逢乱世、彼此厮守,被迫分离后,还拿着信物念念不忘。在南明政权风雨飘零之时,在汉人王朝轰然倾塌之际,人们对一切信仰和坚持产生怀疑、放弃坚守、随性漂流的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的确是一种难得的坚持。

  《桃花扇》的核心,却未必是爱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孔尚任几乎基于史实的创作,面对的不是吴侬软语,而是“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的南明倒塌,汉人在满人统治下,要求违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孝道,用“留发不留头”的屈辱代表了整个民族臣服的时代。细细品读,它是一部历史剧,所谓爱情,只是一对男女的悲欢离合,串起了故事而已。

  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

ths

阅读全文

  名气很大的一本书,因为作者是张爱玲的前夫,一个被历史定义为汉奸之人,也许正是因为此,书才会都了些人读吧。胡兰成很难逃离张爱玲的影响,的确,不是张爱玲,世人也不会关注他。

  初读之时,感觉文笔不错,尤其开篇几章,让人欢喜。都说字如其人,如此文字却是如此之人,委实可惜。又或者汉奸只是政治斗争的问题,孰是孰非说不定有部分缘于了胜者的绝对话语权,大可不必对政治过于敏感。况且,国人一向把汉奸一词看得过重,对异族人卑躬屈膝是罪大恶极,而对着本民族和兄弟姐妹挥刀落斧,反倒是罪轻了一等。

  及读到一半,这本书就味同嚼蜡了。
  首先,格局太小,字里行间都是做作,都是给自己的辩解,洗刷自身羽毛的做作,不真实,甚至无真实可言。其次,文字用词有些很美,但就是读着不顺,大多绕口,整本书,若是把这些天花乱坠,词义华丽变形的语句去掉,你会发现这本书没有了内核,回头想想,只记住了他和那几个女人的琐琐碎碎,不知道还说了啥。可惜,作者还以此为傲。再者,塌了三观,有些时候,你会恨得立刻扔了此书。汉奸本就可恨了,他还软媚、无担当、无责任,在书里应有尽有,还总言之有理。

XGS_9244

阅读全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