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完了这本书,一本很奇怪的书,和以往的经典或名著不同,特立独行。其实有些味同嚼蜡,有些不知所然,能让你思考的东西也并非深刻,或者没有。并不推荐,但似乎又可以读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刚出版时,因言语粗俗、悲观厌世而被大多数主流所鄙弃,甚至被视为洪水猛兽,列为禁书。但显然,它并没有被禁住,销售量更是到了几千万本,甚至还被美国很多学校列为课外必读书目。
  那是二战后的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衣食无忧的年轻一代变得迷茫,酗酒、抽烟、吸毒、纵欲、寻求绝对自由,他们不修边幅、放荡不羁、满脸不屑,不断挑战着社会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底线,他们还有个专有名词“垮掉的一代”,这本书就是这个背景之下的。
  当时很多年轻人读完后,按照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来打扮自己,穿风衣,反戴着红色鸭舌帽,满脸傲慢不屑,开口就是fuck。据说,因书中霍尔顿的手套被人偷走了,导致那个冬天很多的美国年轻人也没戴手套。
  什么是经典书籍,看它有多么华丽的辞藻,还是多么深刻的思考?可否换个标准,如果一本书能代表或总结了一个时代,而没有这本书,就感觉那个时代缺少些什么,甚至会改变些什么,那便是经典。而它做到了。

  当年垮掉的一代,如今都已是老年,而我们国家同样也经历了类似时期。当回归文化和传统的主流多年后,某一个不经意地时刻再次翻到这么一本回忆录似的书籍,或听到某首歌曲、想到某个人、看到某个物件,在无后或深夜忍不住偷偷掩面而泣。人,不就是得有些这个么。

mtldswz
  霍尔顿太负能量了,他看什么都不顺眼。他讨厌学校、讨厌老师、讨厌同学、讨厌一切,甚至讨厌别人和他说“见到你很高兴”或者“祝你好运”之类的话。但他所面对的学校或者社会,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恶,他身边都是一些“不好不坏”的人,他只是自己主观地放大了每个人中他所不喜欢的那一面而已。
  书中有句话,这个社会最糟糕的地方,也许恰恰是它甚至不那么糟糕。这让一个到了叛逆期的人没有办法叛逆,让一个想要发怒的人找不到理由发怒,让一个想要逃离的人找不到理由逃离,让一个想要自杀的人找不到理由自杀,都只能忍着和憋着,只能自己不停地反复讨厌,这就是糟糕之处。

  霍尔顿反戴着红色鸭舌帽,手提箱里塞进去他不及格的成绩单和被开除的通知书,在和人打了一架后逃离潘西,甚至连句像样的再见都没有和任何人说过,也不会有人送他,甚至都没有人知道他这么走了。他自己也不知道去哪,在家旁却不敢回家,无聊地找人聊天电话、招妓、喝酒,头发湿漉漉的带着冰碴,在深夜的电话亭旁冻得打颤。他如果不是一个少年,一个还没有到可以喝酒年纪的少年,我们大概会很厌烦他,而如今,我们更多得是抱着“迷茫少年的逆反”的名义而包容他,或者同情,或者找寻着自己曾经的影子。

  逝去的青春里,总是要破坏些东西,才能懂得或收获些另外的东西。比如一个父亲,年轻时自己抽烟喝酒沉溺游戏,到如今却告诫儿子不能如此。比如一个母亲,年轻时约会过很多男孩,如今却要告诉女儿不要轻易和男孩子交往。我们如今看待的世界和我们经历时的世界,已经不是一个角度,但曾经那个不是很精彩么?正是那些塑造成了我们如今的性格和品德。我是说,也许就是那些不好的东西,塑造成了如今更好的我们,那我们还要如此反对么?
  年轻时,我们都曾出于自尊心,将无知、迷茫和恐惧,统一表达成傲慢,其实未必不在接受和学习。

  书中,安托里尼先生说:许许多多人跟你现在一样,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样感到困惑。幸好,有些人对自己的苦恼做了记录,你愿意的话,就能向他们学习。同样会有一天,如果你有了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他们就能从你这学到,这种方式是美好的,有来有往的。这不是教育,而是历史,是诗歌。

  书名和麦田的关系,是因为霍尔顿的想象: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虽然写了那么多,还是不推荐阅读。对了,书中脏话也太多。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