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展,是甘肃省博的重头戏。关于这条路,国人已太过熟悉,但以往更多听到的是历史地理、是社会意义,而这条路上实实在在的文物,并未怎么被关注过。所以来次甘肃省博,自然不要错过。
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文明已经形成,稍后,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日益强盛。漫长岁月里,北方的草原文化不断向南渗透,中原的农耕文化也不断向外扩展,并且借着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上的驰骋、迁徙过程,又把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各个绿洲连了起来。
事实上,甘肃作为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其发达的早期青铜器文化和对马的驯养,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在和周边文明发生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使得它成为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当然,碰撞和融合的历史上少不了鲜血,背后站台的中原王朝的实力则起起伏伏,使得这里的生活也并非平静,大漠孤烟下的悲壮和粗犷,总是不禁让人想起央视纪录片《河西走廊》的主题曲。
这个展览里,最先看到的是一个仰韶文化彩陶,但样式却是个权杖头,并和埃及地区和两河流域的做了对比。大概中国的其他地区,不会出土这种文物,尤其还是在7000-5000年前的史前文化时期。
彩陶权杖头,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在四坝文化(公元前1900年-前1400年)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玉石权杖头。
沙井文化,是甘肃特有的文化,因发现于甘肃省金昌市沙井村而得名。时期位于青铜时代末期,和中原的西周时期相当。是甘肃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也是我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但它的族属至今也未确认,可能是月氏,也可能是乌孙。
彩陶文物在第一篇的甘肃省博里已经介绍,这里只说它的青铜器,是可以看出这个文化遗址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并不占主导地位。它的青铜器和中原有些相似,但和鄂尔多斯青铜器相似度更高,且又和欧亚草原地区的文明有些关系。可惜只存在了四五百年,便戛然而止,据判断和匈奴的崛起与扩展可能有关。
“8”字形铜泡,沙井文化(公元前1000-前600年)。
接着展出的是出土于灵台县的青铜器,它虽然属于甘肃平凉市,但距离西安的距离比到兰州还要近些,所以是甘肃又不是甘肃,离着河西走廊还有些距离。这里曾经是王畿的西北门户,是周朝对抗少数民族的前沿阵地,所对抗的外族可能就是鬼方国。
“阝爰伯”铜盉,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年),甘肃灵台县出土。
“阝爰伯”提梁卣,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年),甘肃灵台县出土。
据称这个墓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当时发现时的提梁卣里还有液体,散发着酒香,那应该中国目前出土的存世最古老的酒,可惜并没有保存,被直接倒掉了。幸好后来,在陕西的另一个遗址里也发现了类似的酒。
除了和中原地区一样的鼎、盉、簋、戈、钺、爵、觯等,还有不常见的和游牧民族风格类似的,比如和马相关的青铜器。
马络头饰,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年),甘肃灵台县出土。
人头形青铜戟,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1年),甘肃灵台县出土。
戈、戟均盛行于商周时期,但人头形的不常见,而且这个人头的样子不似中原人,专家推断为北方游牧民族人种形象,可能就是鬼方国人,其因面貌异于华夏人,而被称“鬼方”。古文献有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高宗指商王武丁。商周时期,比较盛行用战俘祭祖,也会用战俘的形象装饰武器,以用来炫耀战功和威慑敌人。该头像面部还有纹饰,或许是当时对战俘的烙面印记。
春秋战国,甘肃各地的青铜器似乎都有些游牧风格。
金饰片,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应该属于秦国文物。出土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这个遗址被盗猖獗,这批文物先后经手到了法国,到2015年才全部收回,金片共56片。倒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春秋时期的秦国并不穷,还挺富。
汉时,经过文景之治,中原国力进入了鼎盛时期,汉武帝便凿通西域,并建郡设关,进一步加强了维护。
绣禽鸟纹花边汉代丝绸,汉(公元前202年-220年)。
木转射,西汉(公元前206-8年),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甲渠候官出土。
古代城墙上的射口一般一拃见方,虽然不大,但城墙高不过十几米,依旧有从被城墙下射中的可能。所以守城一方便发明了木转射,几乎能封住整个射口,中间的机关可以转动,射箭的时候转动射孔到中间空隙,不用的时候转到一边,这便是实物。
张掖都尉棨信,西汉(公元前206-8年)。为红色织物,上有字,应是用于木杆之上撑高持行,做通关文凭或传令启闭关门之用。
敦煌悬泉置的发现绝对是个惊喜,首先发现的便这几个中损毁最严重的“悬泉置以亭行”封检,让人们见到了以前只有史书中存在的悬泉置,中国最早的邮政机关。它自汉武帝时成立,一直持续使用到魏晋时期,前后长达400年,成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重要节点,可惜之后被掩盖于风沙而不被后人所知。
悬泉本意是悬崖飞流而下形成的泉。但当地有个传说故事,讲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返程,至敦煌三危山时,大军无水,口干舌燥。这时李将军拔剑刺山,顿时飞泉涌出,而且泉水似有灵气,人马多则水多,人马少则水少。因此,悬泉又被称作“贰师泉”。
封检类似于信封,这几个保存的都一般,大概使用方法是有个木牍上写着需要保密的信息,然后把封检盖在它上面,挡住字。之后用绳子把二者绑在一块,然后在绳子上加封泥,封泥上盖章,这样有没有被打开过就清楚了。一般封检上有三道留好的绑绳子的痕,“三缄其口”的成语便是出于此。
《礼仪》木简,汉(公元前202年-220年)。
是甘肃省博的镇馆之宝,它不是散乱的残简,而是完整的书册,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礼仪》,被称作“天下第一简”。
医药木简,汉(公元前202年-220年),不仅创下了中国最早的活血化瘀治法、最早记录麻风病处方等多项纪录,更值得一看的是它飘逸的书法。
名刺,汉(公元前202年-220年),即当年的“名片”,不是“名剌”。
甘肃省博最出名的文物,便是马踏飞燕了,或者称作铜奔马。其实一同出土的共有99件铜铸车马仪仗俑,铜奔马只是其一。其出土于武威市的雷台汉墓,因为盗墓的原因,所留文物不多,所以墓主人至今未确认。
铜车马仪仗队,汉(公元前202年-2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