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灭秦后,刘邦被封汉中,称“汉王”,汉中成了汉朝的龙兴之地。
汉中对于以恢复汉朝秩序为己任的刘备来说,政治意义自不待言,而军事意义同样重大。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十万灭了第三代张天师张鲁,取得汉中,并派夏侯渊、郭淮、徐晃、张郃等大将镇守。得汉中后,他便可直接翻阅大巴山进攻蜀汉,对刘备来说如鲠在喉,蜀军一日十惊。
蜀魏两国在汉中胶着很久后,终在公元219年,刘备渡汉江,强占定军山。双方爆发了在三国历史上重要性排上前几的定军山战役。在这一战里,黄忠斩杀了夏侯渊,一战成名,奠定了自己在蜀军中的地位。
刘备占据汉中后,局势朝着有利蜀汉的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此消彼长,魏军势力退回了关中平原。在这之后,蜀军为攻态,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大多从汉中出发,所以有言: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立下遗嘱葬于定军山,这也是明确蜀汉不能丢掉定军山的决心,毕竟谁也不想自己死后的墓地在敌军土地上,况且还是在有着根深蒂固厚葬传统的汉朝,你哪怕再宣扬自己是薄葬,也有人挖的。敌人还是创了摸金校尉这个行当的曹魏,盗墓的祖师爷。
所以到汉中,要到定军山,但定军山的高度和名气差距实在太大。海拔833米,相对高度只有两百多。
定军山上,有诸葛亮墓,因其被封为武乡侯,所以又名“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景区。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63年,为刘禅所建,但现存建筑主要以明清时期为主。
武侯墓的古老可以从树木上看出,千年以上的古树有40余株,1700年以上的有22株,汉桂2株。诸葛亮去世,至今也就1700余年。
这里人非常多,非常非常多,远比诸葛古镇人多。大多像是本地人,很多小商小贩,也有各种表演,有秦腔,有耍猴,赶庙会的样子。不少人集中于乐楼,一个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的歇山顶建筑,是历代祭祀诸葛亮时唱戏的地方。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积劳成疾,病逝,享年54岁。去世时留下遗嘱: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所以,诸葛亮墓确实在此,但诸葛亮葬在何处,恐怕就是个谜了,因为这其实是个衣冠冢。
民间有个传说,相传诸葛亮临终前嘱咐,一不要发丧、二不要葬礼、三不要马车运棺,只要四个兵卒绳系棺木,抬着往成都走,中途绳断之处就是下葬之地。四个士兵一直走到定军山,可绳子一点断的意思也没有,但又太累,于是私自割断绳子,就地埋了。回成都见刘禅复命时被发现端倪,禁不住酷刑而招供,以欺君之罪被满门抄斩。但刘禅忘了问诸葛亮的埋葬地点,于是就成了千古之谜。所以,在定军山的武侯墓,有碑无墓。
在传说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当然神机妙算,选四个士兵的时候就预料到了这一切,就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墓不被后人知晓,以得泉下万世安宁。
拜殿,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重建,是历代官民祭拜诸葛亮的地方。上有匾,书:三代遗才,基本已特指诸葛亮,三代是夏、商、周,意为夏商周三代之后的第一人。
四角攒尖的前坟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重建。
内有两通石碑,右侧较小的是清雍正年间的果亲王所立。
果亲王为康熙第十七子,在《甄嬛传》里,他和甄嬛有一段凄美的爱情。
墓前两株桂树,被称“古墓双桂”、“双桂流芳”,自古就被歌颂,和诸葛亮同时代,距今已1700余年。这里标注的名称为木犀,桂花是木犀科木犀属植物。
结束游览,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驱车回汉中市。到了当地相对较红的汉人老家街,还处于建设之中,开发成本不低,空置的也不少,投入可能源于对西成高铁线(西安-成都)所能带来的旅游资源期望值吧。
这一条高铁线,也确实有着足够的潜力,希望疫情后爆发出来。
喝了一碗热热的羊汤,然后散步至高铁站,回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