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事一起出游,似乎可聊的事情除了工作之外并不太多,也许我不善于和别人寻找共同话题,所以常常一个人走得很快。等人时拍拍花草,或者闪入路旁景点,寻找着惊喜。在普贤菩萨的道场,寺庙是我最想去的,可惜这次错过了报国寺,真是遗憾,这大概也是公出的不便,行程并不由己。
从金顶下来,步行至万年寺途中,遇到了猴子,很多的猴子。
早听说峨眉山的猴子很调皮,常常抢夺行人的东西,所以它们也是我来之前期待中的“景点”。这里的导游一般都会一脸歪笑地劝女孩子不要穿裙子,毕竟丢了东西还只是个小事。
这次途中共遇到了两群,正好前有一人拎着一兜水果,这个家伙冲上前去一把抢过,大有“此山我开,此树我栽”的架势。然后很不屑地分开众多水果,唯独相中了这个最大的芒果。坐到临崖的栏杆上,熟练地剥开皮,吃得津津有味。显然,它平时没有少吃。
一副满足的表情,还做起了鬼脸。
吃了面包后开始卖萌,表情竟似若有所思,尤其那个略带忧郁的眼神。
这个大抵是猴王,眼神充满霸气,一出场几声吼叫,众猴已皆自散去。
金顶到万年寺的路不算长,但人多步缓,所以还算轻松。
途中经过小亭,两个屋顶分别两个风格,一者为筒瓦,瓦当上的图纹是龙头,滴水上是行龙;一者是覆瓦,瓦当和滴水上均是花草纹。两者的戗脊皆高高翘起,贴满青花样式的瓷片装饰。龙纹在北方很少见,被限制使用,它专属于了皇室,而到了南方,远离皇城根的地方,它依旧还是整个民族的图腾。
天不算晴,但阳光会偶尔出来普照一下。
万年寺,始建于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初名“普贤寺”,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重建,更名“白水寺”,至宋,易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重修,朱棣赐匾“圣寿万年寺”,沿用至今。1946年大火,除明代无梁砖殿外,几近全毁。1954年,进行重修。
山门为三重歇山顶,目测延出来两三米有余的屋顶,却无斗拱相撑,过于明显的现代建筑痕迹。修古复古不能只停留在最外层的表象,枉负了左边那块不起眼的牌子上“第一名山”的豪言壮语。仔细看匾额,其修建于1986,落款可见。
过山门,是弥勒宝殿,也就相当于天王殿,供奉着弥勒。看建筑样式,与山门同一时期。
一般弥勒背后都是韦驮菩萨,韦驮因为保护舍利有功,正对大雄宝殿的佛祖,而这次我估计错了,当时百思不得其解,问导游,导游的知识也仅限于知道峨眉山而已。后来看照片发现,其实很简单,因为在万年寺里,弥勒殿后不是大雄宝殿,所以韦驮不必站在这里。但把本在大雄宝殿佛祖后面的观音菩萨放到弥勒殿里,还是有些怪怪的。
弥勒殿的背侧,有匾曰“观音殿”,上另有匾,书“古白水寺”。
再往后,有一段路,然后是异域风情的明代无梁砖殿,与弥勒殿并非正对,其上有匾“圣寿万年寺”。建筑整体黄色,有红白装饰,中间为穹窿顶,上立白塔,和四周共计五塔。圆顶有四只小鹿,鹿为最早听佛讲法的动物,代表着佛法无边。其与白塔似乎都是藏传佛教的内容,内地并不多见,这个我还不大确定。
整个建筑高18.22米,长、宽均16.02米,全部用砖砌成,未用搭梁,其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自建成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期间经历了5-7.9级地震18次,还有数次火灾,如今依旧安然无恙,成为了庙内仅存的明代建筑。
殿内有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铸造的铜质普贤像,高7.85米,重62吨,普贤菩萨手持如意,坐于莲花座上,平和而不失威严,超脱而不显飘忽。千余年前的工艺,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再往后,是大雄宝殿,内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佛,因为来得早,还没有游人。内有僧人正在诵经,所以暂时关闭。
屋脊很精致,正中有佛像,上面置宝瓶,均包有多彩的瓷片,如有阳光,会闪闪发亮。
出了万年寺,下山途中,经过白龙寺,又称“白龙洞”。寺后原有上下白龙二洞,传说为白娘子修行之地,寺因此而得名。其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民国期间毁于战火,1953年维修,1980年复修。
大雄宝殿掩映于山林之中,四周清净,是一处好的修行之地。看看书,晒晒太阳,念念经,如此这般地生活上一两年,倒也是个不错的经历。
清音阁,初称“卧云寺”,明朝改曰“清音阁”,沿用至今。数次毁于大火,1917年重建,只有一个殿,供奉着华严三圣,前有一亭,名“接王亭”。
虽然走马观花,还是秀丽的很,以后定要携妻子同游,方不负这番美景~ ^_^
峨眉山是很美的。
不止一次的来过,有价值的博客,收藏先~
@35秒杀网, 欢迎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