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1)

  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南京博物院,并称“中国三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有过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的倾力经营,集中过全国文物,虽命运多舛,馆藏也依然位列全国前几。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此逛逛。

  如今,南京的名气自然不小,可这座城真正走入人们视野,并开始崛起,已是三国时期。公元229年,东吴的孙权在湖北鄂州登基,然后迁都于此,并更其名为“建业”,南京才始有都城气象。相对比周边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的城市,就属于大器晚成了。

  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之六合区设棠邑,是南京建城之始,那还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公元前541年,吴国在今之高淳区建濑渚邑,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今之朝天宫一带筑冶城,相传有座至今未被发现的剑池藏着名剑“干将”和“莫邪”。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了吴,然后在长干里筑起越城,位于今之中华门外,秦淮河畔。一千多年后,李白来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长干行》。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国,后在长江边筑金陵邑,南京的“金陵”之名便源于此。秦统六国,公元前219年,始皇南巡至此,听说城内有王气,便开凿方山,引秦淮河入城,泄了王气,并改“金陵”为“秣陵”,而“秣”为草料之意。

  你方唱罢我当登场的诸侯国,并没给南京带来繁荣,即使到汉朝,这里仍属普遍意义的南蛮之地。汉初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江都王刘非的诸侯国内相继含着南京,但均非国都。
  博物馆的主线不是历史,而是文物,汉朝文物精品大多出土于一个常和小龙虾联系在一起的县城,盱眙。

IMG_20200607_130505
  2009年,盱眙大云山上,有一群盗墓贼在一个古墓里连折四条人命,惊动了世人。这个古墓就是江都王刘非的王陵,刘非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兄弟。
  虽然墓葬早在东汉就开始被盗,但依旧还留下了些文物。汉代,尤其西汉是讲究厚葬的,历来被盗墓者所惦记,这大概也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里产生摸金校尉的主要原因,目标便是汉墓,所以才有“汉墓十室九空”之说。一旦找到一个未被盗过的王侯汉墓,那文物必将震惊国人。

  “中”字形大墓、黄肠题凑、玉棺和金缕玉衣,是西汉墓葬规制的核心内容,目前还没有发现过集四者为一体的汉朝王陵,大云山汉墓是国内目前已发现的首次完整呈现这四种葬制的,轰动了考古界。

  玉衣,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之分,广州南越王陵还出土过国内唯一一件丝缕玉衣。这种墓葬方式起源于东周,到三国曹魏政权的曹丕下令禁止,共流行了400多年。曹丕禁止的原因是因为盗墓猖獗,明令禁止厚葬,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西归之后的安宁。
  金缕玉衣是最高规格,一般只有皇帝或者皇帝允许的少数诸侯王才可使用。截止目前,全国仅发现金缕玉衣10件,还包括了在此处发现的2件。看着烧毁的黄肠题凑和四零八落的金缕玉衣,这都是被盗剩下的,那盗走的该是什么稀世珍宝啊?

  这是墓葬主人身上各处的玉片和玉器展示,正好要去河北博物院,那里有刘胜的金缕玉衣,那个更加精美,到时候更详细地查些资料吧。

IMG_20200607_130736
  这里还出土了2个玉棺,在此之前,全国也只有2个,一个在河北满城,一个在江苏徐州,都是汉墓。

  这是刘非墓出土的玉棺盖,玉璧原来是这样放置的。

IMG_20200607_130448
  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带头发起了“七国之乱”,可惜仅三个月便被平定,然后中央更加集权,削弱了诸侯国的政治、军事、财务等权力,诸侯王不能再自治其国,也无权过问封国政事,只能按照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所以之后诸侯王的陵墓也日渐萎缩,很难再出现大墓。“七国之乱”中,因平乱有功的刘非被封江都王,治理吴王刘濞的原封地。他的待遇好些,相对也不大缺钱,所以陵墓较其他诸侯王,要大气很多。

  这是刘非墓随葬的铜编钟。
  一套共19件,包括:甬钟5件,钮钟14件,分两层悬挂,是国内出土的第三套完整的汉代编钟。据称编钟架和铜兽座是国内首次发现,给很多文物提供了实物参考。

IMG_20200607_131809
  鹿形铜灯,西汉,刘非墓出土。铸造精良,线条优美,是汉代铜灯中的精品。

IMG_20200607_131520
  铜缸灯,西汉,刘非墓出土。
  曲线部分为烟道,油灯的烟可通过烟道下沉到下方中空的铜炉内,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IMG_20200607_131346
  汉代,其他地方出土的,类似的铜牛灯。

IMG_20200607_131157
  汉代,错银铜牛灯。

IMG_20200607_131259
  牛的形象栩栩如生,细节很棒,尤其身体上的曲线,饱满有力。

IMG_20200607_131306_1
  左侧,是鎏金铜象和驯象奴,为西汉刘非墓出土,驯象奴是国内首次发现。
  右侧,是犀牛铜灯,为西汉刘非墓出土。犀牛背部的盖子可打开,刚好架在犀牛头上,用于放灯芯和灯油。使用完毕之后,可直接将盖中未使用完的灯油回收到背部铜炉,有时盖上还有小缺口,会更方便而不容易漏油,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设计精巧,是汉代铜灯的常见样式。

IMG_20200607_151901
  错金银虎铜镇,为西汉刘非墓出土。
  汉代人习俗席地而坐,席为坐具,起身或落座时,席子易移动或卷角,所以汉墓常有大些的铜镇出土,且一组四个,用于镇席子四角,这比起一般的镇纸要大得多。

IMG_20200607_132051
  银带钩,汉代刘非墓出土。
  非常精美,可惜用手机没有拍摄清楚,钩首似龙头,钩身饰云纹,沿着中轴一分为二,钩身内侧铸有“长毋相忘”四字,一侧为阳文,一侧为阴文,首尾有榫卯,可合二为一。用于束带,类似于现在的夹子、发夹之类。
  它出土于刘非的一个宠妃之墓,很是浪漫,“长毋相忘”也有着浓浓的汉乐府风韵。

IMG_20200607_131940
  汉代,铜扣彩绘大官铭漆盘。
  需放大看中部图案,有”大官”二字,四周围着云纹,非常精美。

IMG_20200607_131550
  汉代是漆器的“黄金时代”,尤其漆耳杯的生产和制作,到了空前盛况。它是一种酒器,出现于东周,一直沿用到汉,还有之后的魏晋。汉代的人们终于结束了长期战乱,开始安于土地和生活,对生活的品质和追求在逐渐增加,所以作为酒器的漆耳杯变得越发精致,除发展了装饰用的彩绘,个别还出现了鎏金铜饰,甚至可以用溢彩鎏金来形容它。

IMG_20200607_131633
  上面的图案看不大清楚,需要仔细观察,这是示意图。

IMG_20200607_131658
  汉代分封了不少诸侯王,汉初还有异姓的。诸侯王用金印,印钮比较有讲究,南方的基本都用蛇钮,北方用羊钮,西北用驼钮,而汉朝刘姓诸侯几乎都是龟钮,但始终没有见过龟钮金印的实物。这是出土的首枚,上有“广陵王玺”四个篆书,工整精美,成了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广陵王,自然封地在扬州了,经考察,这是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刘荆之印。

IMG_20200607_130338
  这里还有一些其他博物馆的馆藏,比如这件春秋时期楚国的龙耳方壶,为河南博物院藏品。
  这件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精品,口部镂空,腹身上部螭龙纹,下部素面,整体造型大气而精致,颈部的双龙耳曲身卷尾,底部的双虎足流畅稳固,一下子让整件青铜器有了生机和韵律感。目前,市面上已有专门的仿制品销售,可见其受欢迎度之高。

IMG_20200607_151746
  春秋时期郑国出土的九鼎八簋,纹饰和形制一样,鼎大小递减,簋一样大,为河南博物院藏品。

  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九鼎八簋是天子独享的,当诸侯国开始使用时,代表着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周朝的宗法和礼制已变得名存实亡。
  这个出土于郑国,好像一共出土了五套,说到郑国,还有个典故。它曾被秦晋两国围剿,在危急时刻,郑国使者前往秦国,说你们一起来打我,我肯定会灭亡的,但我灭亡只会增强晋国实力,对秦国不利。而郑国在秦国东边,你不如和我结盟,我做你东边道路的主人,你来我这,我热情款待,有敌而来,我会帮你挡。于是秦国退兵,还留下了“东道主”一词。所以,郑州的很多活动和宣传中,常说“做好东道主”,那个词原来如此有底蕴。

IMG_20200607_152318
  上面的纹饰,少了些稳重,多了些灵动,但相对周王室的,还是感觉差点气魄,暴发户感觉。

IMG_20200607_152340
  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午鼎,河南博物院藏品,王子午,是楚庄王的之子,繁缛的纹饰,楚风明显。

IMG_20200607_152402
  战国时期的立体动物车饰,线条流畅,造型逼真,为内蒙古博物院藏品。

IMG_20200607_151911
  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双翼神兽,为河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品。

IMG_20200607_151938
  秦代,秦诏版,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诏版上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大概意思,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诏书于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和统一起来。

  这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实物,意义对于国人来说,自是不必多言了。

IMG_20200607_152912
  这是秦代铁权,左侧是河南博物院藏品,右侧是南京博物院藏品。
  权是用来测量重量的,又名“秤砣”,上面的文字和秦诏版文字一致。

IMG_20200607_152820
  右侧两个是秦代铜权;中间两个,上方是秦代诏量,下方是汉代农平合及斗检封;左侧上方是战国时期陶量,下方是汉代铜量。除了左上为河北文物考古研究院馆藏,其他均为南京博物院馆藏。

IMG_20200607_152843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