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又来广州。相识有交集的人和物回到之前的地点,总是让人感觉兜兜转转,有恍若昨日之感。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然后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始皇帝去世后,秦朝大乱,刘邦、项羽起义,可当初南下直指岭南的40万大军,并未回朝勤王。
  据说有份“始皇遗诏”,秦始皇曾下了旨,他日秦国若有难,不准班师回朝勤王,因为秦国可以灭,但华夏族群不能灭。一旦撤军回朝,南中国将不再是中国,华夏族群也将受到威胁。这一说法,如今很流行。

  秦军当时历经四年,平定岭南之乱,为求长稳,遂开始筑城,可如何选址?
  岭南共有三条江,分别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下游交汇,冲积出珠江三角洲。这个三角洲的中心,就是后来的广州城所在。依山傍水,通达三江,在此建城,自然成了控制岭南的关键。

  公元前214年,一座以番山和禺山之名命名城市建立,这就是广州城的前身,时名“番禺”。
  古城周长只有900米,抬头看了看,比起长春机场的航站楼还小不少,搜了一下,大概只有天安门广场的九分之一。这么小的城,又缺少中原长足的补给和支持,是很难生存的。

IMG_20200531_174342
  靠得便是开放,因为它靠着大海。

  中国是典型的季风国度,冬季,风从北面的大陆吹向海洋;夏季,风又从南面的海洋吹向大陆。广州虽然离着中原有些远,但离着海外的世界很近。很多国家,尤其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的商人,借着季风而来,广州成了他们到中国的第一站。

IMG_20200531_174051
  到了唐朝,广州的发展又有了改变。

  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官拜宰相,是唐朝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的《感遇》不仅成了《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还有《望月怀远》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吟出这样诗句的人,自不像是封闭之人,所以即使中年被贬回家,他依旧没有沉沦,因感觉交通不便,于是他打通了广州和内地的交通。梅岭古道的开通,让广州的交通、移民、文化、经济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也成了他今后东山再起的一个支撑。

  张九龄后来和李林甫不和,当唐玄宗罢免张九龄,任李林甫为相时,唐朝走上前往衰败的不归路,那便到了《长安十二时辰》的情节。可以这样说,开元之治因张九龄而盛,也随着张九龄而去。
  罢相后的张九龄留下一首诗《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到了中年,每每读到这样的诗句,总是容易发呆。今年去了很多城市,开始寻找与这些城市有关的诗词,竟发现很多诗词的意境,一旦想象出来,就沉迷不自拔。
  也开始产生追回曾往或逝去的念头,可那错过的,终究害怕再经历一次。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张九龄请求回乡扫墓,当年染疾病逝,享年63岁。
  之后,唐玄宗曾多次对继任者发出同样之问,“风度得如九龄否”?这大概是封建社会帝王对为官之人最高的认可,被后世传为佳话,也佐了其名相之名。

IMG_20200531_210843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