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摇篮山-壁画小镇-朗塞斯顿
昨天到了朗塞斯顿(Launceston),但没有去逛逛,一是有点晚,二是住的地方太偏,没在市内,今天已经有点后悔,不想再错过。所以当车到了市区边缘的超市后,我们提议下车,然后拿着地图和导航,在同行人诧异的目光中,往着市内方向走去,按照地图,选了一条路,将一直走到泰玛河和艾斯克河的交汇处。
朗塞斯顿是塔斯马尼亚州第二大城市,在其北部,历史上,它和南部的霍巴特一直处于互相封锁与对抗的状态,它还是澳大利亚第三古老的城市,前两位是悉尼和霍巴特。
这里自1806年开始建立居住点,至今已有200多年,曾作为塔斯马尼亚小麦和羊毛的贸易中心,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今的街道上,典雅的爱德华和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随处可见,还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公园和花园,保持了原有风貌,不曾变过。这大概是本次澳洲之行,给我印象最好的城市了。
绿化很好,蔷薇很多,没有什么或玻璃或钢构的现代化建筑突兀矗立,没有那种不协调和改变,仿佛还是百余年前的样貌,不曾变化。阳光也刚好,随意地走着,就会遇到一座教堂,紧接着又是一座,不同风格、不同色彩,如同一个梦幻童话。它的建筑比霍巴特更优雅、公园更漂亮,这的确是事实。
美丽的红色教堂,City Baptist Church。即使知道路名,但如今拿出Lonely Planet,上面也没有标记和说明,可见这边的游人还是太少。
不过,倒是学到了一个词,Baptist,这个教堂名字翻译过来,应该是“城市浸礼会教堂”。各大宗教都会有分支流派,佛教我们熟悉些,尚有南传北传之说,还有禅宗、律宗、密宗等。基督教也是如此,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而形成东西两个教派,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标榜自己的正统性,称“东正教”,西部则以罗马为中心,标榜自己的普世性,称“罗马公教”或“天主教”,欧洲主要信这个。后来,天主教内又分裂出了基督新教,并传入了中国,所以国内所翻译来的基督教,大多指基督新教。
说了那么多,主要是解释“Baptist”的翻译,它是浸礼宗,是新教下面的一个分支,得名源于其主张受洗者必须全身浸入水中,以象征受死埋葬而重生,而不同于其他教派的点水礼。
进入教堂内部,安安静静的,但左前方的架子鼓和我想象的教堂景象有着些格格不入。
旁边白色的查莫斯教堂(Chalmers Church),建于1859年,看起来很沧桑。
在城内闲逛,想着买点塔斯马尼亚特有的玩具,回去送给老同学家的孩子,毕竟在人家住,有些不好意思,而且即使对于在澳大利亚的人来说,来这里的也不是多数,也顺便看看这座美丽的城市。
最后选了一个塔斯马尼亚恶魔的毛绒玩具。
朗塞斯顿邮局(Launceston Post Office),有着很美,很显眼的钟楼。
一路走到河边,是艾斯克河(Esk River),与它交汇此处的是泰玛河(Tamar River),朗塞斯顿便位于泰玛河冲击出来的一大片河谷之上,四面是山,中间是城。
坐在河边发呆,看着这里玩滑板、练单车、做瑜伽的人们,晒着暖暖的夕阳,很舒服。
要走回去,到城市的另一端,所以要出发了,这是河边的朗塞斯顿大学(Launceston College)。
这是一个连Lonely Planet都只言片语的城市,是一个平时下午一两点商铺就关门、周六日全天不营业的城市,是一个拒绝改变成现代大都市模样的异类,是一个自1806年至今几乎没有变过模样的城市,它还是英国之外最像英国的城市,没有之一,甚至被开起玩笑,比英国本土的城市更像英国。
即使如此,走回去,天还是黑了。这么一个人少又偏远的城市,夜晚在外还是要谨慎些,Google的导航是个好东西,真的太有用了。
一路都在想吃fish and chips,就是找不到,倒是酒店院子里看到了不少袋鼠和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