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在中国有很多个版本,也许是火这种力量对于每个文明、每个民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原始的威慑力,所以几乎在各民族的传说里,都有一个掌管着火的神邸。中华文明的大家族里,火神便有很多个,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只是如今,我们最为熟悉的,恐怕便是镇守南岳衡山的祝融了。
前段时间看《大鱼海棠》,查了些资料,《左传》中: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木神,句芒,又为春神,鸟身人面,辅东方之神青帝伏羲。
火神,祝融,又为夏神,兽身人面,辅南方之神炎帝神农。
金神,蓐收,又为秋神,左耳有蛇,辅西方之神白帝少昊。
水神,玄冥,又为冬神,鸟身人面,辅北方之神玄帝颛顼。
土神,后土,辅中方之神皇帝轩辕。
来焦作出差,还剩余一个半小时才出发,看地图上标注着有个火神庙,也便来了。
常庄火神庙的庙门朝北开,在中原地带并不多见。
其位于焦作人民路中段,前身是个不知名也不知来源的小庙,后来在这附近发掘了唐代墓葬和庙藏的唐代经幢,据此来判断,其起源可能会追溯到唐代,当然,经幢也可能是后来放到这里的。比较有考证的,是在清朝康熙五十年(公元1712年)进行了扩建,至今也有了300多年历史。
这里不仅是个寺庙,来祭祀火神,还是一个重要的集体议事场所,庙内出土的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的议事碑便是个佐证。1945年起,这里还成了红色政权的议事地。
自1955年,一直到新千年伊始的2000年,这里还曾作为学校,走出了不少莘莘学子。
此为正门。
有个旁门。对联上“浩气凛然”的“浩”提笔写错,便直接重描,都不用换纸,也是够任性了。
进门,门内两侧,还有院内,都是些老人,正在打扑克。看着竟然有外地的游人过来,似乎很是诧异,也许这里好久没有来过“外人”了。
眼前是一进大院,升着红、黄两旗,不知所以。后来拼音打字,干脆解释成“洪荒”得了。
进去,内部有些破败,贴着大字报:保护文化遗产,恩泽万代千秋。“代”的那一横很奇怪,导致我认了半天,没有认出这个字,幸好动动脖子,看到了后面的“秋”字。
其后还有一间,上书“赤帝司衡”,说明祝融的身份,有点类似于赤帝的总管。
前面的殿上就有楹联,写着:三眼看天下雄风镇四方,六臂显神威一举定乾坤。这里的祝融雕刻,是三眼六臂的形象,这也是这片区域火神祝融的基本特征。
相传火神是兄弟三人,老大叫“重”、老二叫“黎”、老三叫“吴回”。老大、老二曾有功,被封为火神,曰“祝融”。在他们去世之后,老三继任祝融,但他年轻气燥,脾气不好,所以雕像中的火神往往是暴怒的形象。三眼和六臂是人们的一种期望,将兄弟三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事聚在一起,化为一身而祭祀。
殿内不让照相,看看殿外建筑吧。
便转过来,是一个小四合院似的院落。
走到头,是纪念馆,两侧贴着春联,上面书:毛泽东思想千秋照,邓小平理论万代传。
其内布置,很像一个大队公社或者村委议事厅,只不过多了些宗教色彩。
院落的两侧,在东侧是老母殿,也有对联:同聚一堂同为神,各受香烟各自尊。
也的确,道教、佛教的神都挤在一个庙里、一个屋里,求谁比较灵就求谁,也不用考虑特别多。这样挺好,这才是最原汁原味的民间风俗信仰。
准备出,一眼看到大殿的背后,全是功德碑,上有捐款人姓名和数额。
走回刚开始的那一进院,两侧贴着大字报:捐资给山门彩绘的,凡达到两千元者,均单独刻碑,若五十元以上,也可碑上留名。挺好,寺庙在民众间的世俗化,本该这个样子。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