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焦作去谈个案子,结果中途有些时间,便驱车去了趟陈家沟。
回来一直查资料,发现进入了一个无底洞,那就是太极拳的起源。
这个问题似乎从没有过定论,也各都缺少证据,甚至还在相互攻击。也许早已经不再是一个学术问题、或者文化问题,更多得已经上升到各个地方、各个团体的利益问题,那就变了味道。
太极拳起源于武当的张三丰,应该是被认可最大的。而起源于陈家沟的陈王廷,则是目前官方认可的,包括网上很多地方的论点都是这个口径。人们习惯在网上复制粘贴,尤其爱复制百度百科的,所以传播越来越广。陈家沟还被中国武协、民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
不过,太极拳更像是一种哲学思维、一种中华文化,而不仅仅只是一套拳法。动静、虚实、开合、进退,刚柔相济、阴阳合德,要把太极、阴阳这些辩证的理念,再结合五行和中医文化,形成一套内外兼修的武术,仅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还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很多人更愿意相信太极拳发源于有着丰富道教文化土壤和众多文武兼修道士的武当山了,毕竟调素琴、阅金经,谈笑有鸿儒。
这个图,是陈家沟不停展示给外人的,是黄河与洛河的交界处。
这可不是两条普通的河,或者如同众多的河水相交的景点。
探求我们的文化,离不开一个传说: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就是上张图所示,黄的自然是黄河,清的为洛河。而“河图”和 “洛书”便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我们的“图书”二字也是源于此。伏羲根据河图洛书而演成八卦,周文王姬昌又以此作《易经》。《易经》成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被誉为“大道之源”。
龙马和神龟出现的地方似乎已经不可考,而河洛的交界线确实清晰可见,犹如太极八卦一般,着实令人惊叹。这个交界的地方,就在河南焦作温县附近,靠南,和巩义市的交界处,距离陈家沟也就十几公里。这也是陈家沟来说明太极拳文化起源于此是有着深厚底蕴和渊源的。只是,这显然并不构成直接因果,只是锦上添花的历史而已。
陈家沟是个旅游景区,但显然不会成为一个大景区,因为缺少足够的古蕴或者风光来吸引足够的人,但他们的心不小,盖了很多很气派的建筑,又把一片村子拦了起来,不让外面车辆进入,名之“步行街”,当然,自己村的车辆是可以横行的。
散步其间,路两侧都是以太极命名的杂货店、理发馆、医药店,但游人似乎没几个,有点当地人自娱自乐的感觉,也许是淡季的缘故吧,中国毕竟不缺人。
见到仿古牌坊,左拐,去看看祖祠。
现在已经是4A级景区,门票自然不便宜,都要40元。
请个导游,充满了被官方认可的自豪感,并直言武当太极是子虚乌有,其他太极都师从陈家。太极拳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请世遗,如果成功了,那么关于起源的争论恐怕会更加激烈。因为中国的文化有个特点,不是谁被社会接受、谁被群众认可,谁才发展得好。而是谁是起源、谁是正源、谁根红苗正,谁才能被社会接受、才能被群众认可,才会发展得好。似乎有点本末相倒。
陈王廷,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生),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亡,明末清初人。是“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庠生,大体约同于秀才级别。
陈氏后人,便根据陈王廷之言:“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而认定太极拳为其所创。
两块石碑,一个写“武”,一个写“德”,前者出自王羲之之笔,后者是苏东坡所书。导游介绍的慷慨激昂,当然,这字是从两位伟人的其他书法中拓下来重新刻在这里的。
里面的壁画,用图案就更形象多了,有时间可以学学,当然,只是姿势。
祖师堂。前有几块碑,说明着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和式这些比较有代表的太极拳流派都师从陈氏,导游兴致勃勃地和来此的游人灌输着这种思想。只是,不知道,其他几派是否认可,好像未必。
祖师堂内的雕像。
殿内两侧还有雕像,其中一人,是陈长兴。是我小时候看的一部吴京主演的电视剧《太极宗师》里的陈家老头的原型,是第一个把太极拳传给外姓的陈家人。那个电视剧的主题曲,我至今都能背下来:
天已暮,月如初,千里江川,任我飞渡。歌声住,人环顾,邀月同宿,青山深处。英雄谁属,非我莫属。历尽千辛万苦,只为换你芳心如故。英雄谁属,非我莫属。热血尽化尘与土,只为博你嫣然一睹。
陈长兴的弟子,吴京所饰演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被誉为“杨无敌”的杨露禅,是近代把太极拳发扬光大的第一人,所属派别,便是杨氏太极。他们认可杨露禅师从陈长兴,但尊张三丰为祖师。
再往后,是我国首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太极拳博物馆,落在陈家沟。在2009年正式开放,来了一票政府官员,一直到中央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似乎也代表着一种认可。
邓小平的一幅字:太极拳好。
中国官方当年是非常推行太极拳的,毛主席曾号召全国人民学太极,而且不仅国家领导人大多喜欢,很多当年的文艺表演也都有,甚至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太极拳也是体育科的必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