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来泉州?这是我争取的。随着未来的几篇博客,理由便清楚了。而且它在从厦门回福州的路上,也只是多停一站,打个车并浪费几个小时而已,又不用安排住宿。
朱熹曾题泉州开元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绝不是虚言妄语,来了便知。
开元寺是泉州第一站,其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相传此处曾为黄守恭的桑园,曾梦到有僧人欲化其地为寺,推辞说,等待桑树生出莲花方可。结果,不过几日,桑树尽生白莲,黄守恭以为神仙显灵,即舍地为庙。
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更名“龙兴寺”,至唐开元26年(公元739年),任性的唐玄宗下诏书,要求全国各州都要建立一座开元寺,遂改此名,至今。
其现在为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不过现存的规模也仅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二,便已足以让我们惊叹。那原是何等规模?大概在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开元寺曾合120院为一个禅刹,称“大开元万寿禅寺”。
新华路的西门不开,这里的砖雕明亮,似为近代之物,为透雕的双龙戏珠。
开元寺中有东西两座塔,均为宋代所建,八角五层,仿木石塔,规制基本相同,呈左右对称。东塔是镇国塔,高48.24米,西塔是仁寿塔,高44.06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之前见过最类似的,应该便属昆明的东西寺塔。
先见到的是仁寿塔,其始建于五代时期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最初为七级木塔,名“无量寿塔”。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毁于火灾,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改建为砖塔。之后的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开始改为石塔,至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完工,为今之所见。
寺庙导游图上显示这里有个麒麟壁,便是如此。看起来很漂亮,也拍了不少照片,但看着它的形象,叼着铜钱,无论如何都不该是麒麟的。回来查阅材料才恍然大悟,没错,它应该是“贪”,朱元璋创造出来的怪物。
相传它很贪得无厌,什么都想要,吃光了花草树木、山珍海味,又跑到人间到处搜刮奇珍异宝,而且还盯着太阳不放,并一口将之吞下,结果天变得很黑,什么都看不到,它便跌进海里淹死了。
这种题材的影壁,一般是存于城隍庙、土地庙,或者县衙的,寺庙、文庙里一般不多见。它原建于乾隆年间,上面的怪物正叼着铜钱,鼓着眼珠盯着太阳不放,是当年文革期间从城隍庙转过来的。
其实麒麟壁侧面的这个也很迷恋我,似砖似铁,看起来很有年代感。
看完仁寿塔,回到中轴线的大院,这里好几株几百岁的榕树,很有氛围。
暂时没有留恋中轴线,穿过去,是东侧的镇国塔。其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五层木塔,之后多次毁坏和重修,在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改七级砖塔。之后又按照西塔规制,于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至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间重建为石塔。虽然比西塔略晚,却高了一些。
中国四大名塔的说法并不普遍,一般认为是:登封嵩岳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山西应县木塔和山西飞虹塔。看到很多地方说这个镇国塔也是中国四大名塔,有些奇怪。后来查阅资料后才发现,是在1997年中国发行了四座塔的邮票,包括:西安大雁塔、泉州镇国塔、杭州六和塔、开封佑国寺塔。不可混为一谈。
旁有放生池,有小花园,阳光会偶尔出来,照在凤凰木上,很漂亮,也很让人开心。
不管走多远,能看到这么一个寺庙,泉州一趟便是值得。
回中轴线大院,看进门时的天王殿,其已经和山门合二为一了。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后经多次损毁与重修,现存建筑为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所建。
在另一侧门前石柱上有开头朱熹所言那句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书写者为弘一法师。
大雄宝殿前有两座立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的印度方形石塔,是印度教在南宋时期留在此处的印迹,也是泉州在那个年代繁荣与开放的写照。
大雄宝殿,毫无疑问,是这里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六间,这规格在古代属于越制了。其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经过历代重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所留。
上有异常醒目的“桑莲法界”四个大字,白底黑死,以应桑开白莲之说。在下方还有一匾,这个照片上看不大完整,写着“紫云”二字。那是相传在修建此殿之时有紫云盖地,而且从那时至今,大雄宝殿之前的庭院便寸草不生。所以,该大雄宝殿又名“紫云大殿”。
这个大殿还有一个名字,为“百柱殿”,是因为内部的原设计是用100根柱子进行支撑,结果后来因为放置佛像和留出朝拜之地而减少到了86根。在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重建时,将木柱均换成了石柱。其中,还有一些柱子是从已经毁掉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
中国有三大戒坛:北京戒台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和这里的甘露戒坛。其始建于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不符规范,将其改建为五级。后又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为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
其内部结构非常精彩,乍看没啥,可是站在其间,细看越久越觉值得品味。
藻井如织如锦,复杂精巧,一层层缩小至顶,正中为金色团龙,稍有些光便亮目夺人,衬着四周的黑红深邃,似远似近,让人心生敬畏。四周立柱的斗拱,朝着正中佛像的一侧都被雕成了“飞天乐伎”,共24尊,形态不一,巧夺天工,在国内并不多见。
坛上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像,在其所坐的莲花台上,共有一千叶莲花瓣,每个莲花瓣上均有一尊6厘米左右大小的佛像,极其精致。它的四周还有很多雕像,镀金描彩,都很精美。
过戒坛,是藏经阁。其原是法堂,为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所建。期间多次重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被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便没了韵味。
再往后是祖堂,旁边还有檀越寺。
檀越,是施主的意思,是寺院对给予他们施舍的人士的尊称,所以这里会供奉黄守恭及其子孙。只不过寺庙里的红灯亮上写着,富贵荣华、招财进宝,多有不妥。
沿着东侧往外走,还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弘一法师,又名李叔同,生在天津。不仅是中国近代的高僧,还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音乐家、教育家、话剧家等,他的故事,这里便不多说了,改天找个篇幅好好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