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那么一周多不在北京,回来之后,竟然有了种陌生感。突如其来的干燥暖气,已不似离开时的寒冷,这让人有了种时差般的错觉,竟似心还留在了另外一个地方。身边两个人离开了部门,总觉得这是个好选择,不必在忙碌一天后担忧着明日何处上班。半夜独自一人看着电影打发时间,雅各布正在爱德华的婚礼上抱着贝拉。
想找个小寺庙,带本书,在洒满阳光的大殿里,木鱼禅声,那么一天。这种意义上,还是怀念武汉的。北京处处挤满了精神亢奋又不知疲倦的人,已鲜有这样的地方。或者像南京的玄武湖,带个耳机,感受风柔云轻。
到了哈尔滨,所限的时间里,去了一趟极乐寺。作为东北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它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众生无诸苦但受诸乐,那自不是我的向往。闭目,闻一闻香火,低头,掸一掸尘土,伫立凝望悲悯怜人的佛像,唯此一时清净,无所他求。
始终对寺庙的山门有种莫名的敬仰和喜欢,不是因为它们的样式、风格,亦不是因为它们多么得威严、宏伟,而是大多山门使得城市里那些忙碌拼搏乐观积极如张楚口中《蚂蚁》般的人们,在跨进山门的那一刻,身上的西服革履成了粗布麻衣,手中的文件合同成了纸帛经文,而那些手机平板则化身木鱼经筒。一直想着拍摄这么一组照片,建一座修行之所,山上山下,门内门外,同样的人,不同的状态。
极乐寺建于1923年,时间并不长,且处于那个动乱的年代。其所在之地是老哈尔滨城的龙脉所在。
进山门,是钟楼鼓楼,分立东西两侧。此为鼓楼。
而后是天王殿,其内供奉弥勒佛。虽然也是面阔五间,但体量还是较小,这也许和硬山顶的构造有关吧。即便顶着黄色琉璃瓦,但总是少了些气势。
根据背后韦驮菩萨持金刚杵方式,印象中这应该属于子孙庙。
同样为硬山顶的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两侧是十八罗汉,其身后大殿的左右侧,是文殊和普贤菩萨,根据坐骑,很容易认出这两位的。
然后是西方三圣殿,走过去是两层的藏经阁,一般寺庙的藏经阁里,大多空空如也。成了宝贝的经文,都被防弹玻璃罩着,放在博物馆里,其他经文似乎也没有外借的打算。
继续往后走,是一个小院,里面有三面长廊,中间长廊有个歇山顶建筑,上有长匾,曰“感应无边”。
有些出家人在此聊天,闲坐一会,竟然发现藏经阁的梁枋确实挺漂亮,而且颜色依旧保持鲜艳。
寺院另有东跨院,按照门票上的地图,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算作两部分。其内有卧佛殿、千手千眼观音殿、阿弥陀佛殿等。
卧佛殿为新装修完毕,刚刚开放,而千手千眼观音、阿弥陀佛两殿内的雕像还在蒙着红布,尚在装修,并未开放。
不知道是不是心里作用,总是感觉卧佛殿里的雕像在哪里看到过,似乎是模仿行为。由此所带来的,感觉千手千眼观音像,甚至后面的五百罗汉堂,都有了这种感觉。也许该去找找以前的照片,尤其归元寺。
观音殿的四周有佛像,但细节、精彩不足。似乎新建筑比起老建筑,总是差了太多,这在前段时间走过屯溪老街时,感受颇深。
此院内的主题建筑为七级浮屠塔,脚手架依旧还在,同样未建好。
其实看到这种状态的寺庙,反而是一种幸运。拿着相机,看着挖掘机和佛像共存,看着深陷的地基和远处的佛塔落在同一个画面,别有一番感觉,这是每个寺庙所必然经历的阶段,而人们却不愿接受一个寺庙缺少年代的久远和厚重,主观排斥着敬仰和文化里的一切崭新。
塔后是二十四孝长廊,上面绘有那些传为经典的故事。塔两侧则为五百罗汉堂。
木柱上裂开的大缝、反光的天花板、简易的灯泡,都在证明着新建筑缺少虔诚和敬意的粗暴。
好吧,我承认我确实不大喜欢没有细节缺少感情投入的建筑。瓦当、滴水、斗拱、梁枋、隔扇这些古代工匠充分展现技艺的地方,居然那么无动于衷。
其实不一定非要袈裟裹身,木鱼声声才能求得平静。西服革履下的平静才是真的强大。就像大隐隐于市。
想想每座寺庙都有它新建成的那天,信徒捐赠也好,云游募集也罢,都寄托了某种愿望和敬仰吧。当然,出于旅游投入的例外。浮躁的现代人肯捐资供佛已属不易,精细和情感更是苛求。
@Sunny, 大隐于市,想起了白云观,感觉真好,哪怕旁边就是北京西站。但更多的时候,闹市之中的寺庙,也只到了小隐于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