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其他,略微喜欢佛教文化一些。也许是平时旅游,所参观的古迹或文化景点中,多与宗教有关。而旅游中的另一个文化大类,民族民俗,似乎对于在景区一走而过的游客,其表象早已与众多的小商小贩联系起来,被披上了一层廉价、重复的眼光,从心里已经难以在羼杂、林目的信息中去接受它们。
目前,似乎比较久远和古老的建筑物和景点,大多是寺庙。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道教和儒教的寺庙少之又少。本来散落各地的文庙、武庙应该留存的,但因为各种原因而被破坏。土地庙、龙王庙同样拥有较多的数量,但因一般规格较低,而难以得到长久保存。
国家博物馆里有《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过来看看。
宋代以后,木雕佛像开始流行,而且经历了一个盛唐的文化积淀,佛像追求美的表象而不失宗教端庄,线条简单却又流畅精美,如这个宋代的彩绘木雕观音像,面部的雕刻精美绝伦。
“神态安详,双目下视,似以无限悲悯的神情关注着人间。”
此为全身像,头戴高花冠,胸饰璎珞,下着长裙,右手持莲花,左腿下垂,脚踏山石。
旁还有一个,是明朝的彩绘漆金木雕菩萨坐像。
作为一个国家博物馆,我觉得有些错误是要避免的。这个雕像在说明牌上,标注的年代为“明”。而我参观结束整理博客时,在国博的官网上,却查到其年代为“宋”,着实让人不解。估计又见临时工。
宋代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
约有一米多高,冠上贴金,雕刻精美。若是能够标明佛像来源就更好了,发现于哪个寺庙,那座山。这个比较感兴趣,想知道这么一个头像的全身,会是多么得雄伟。
这个石刻的造型很少见,已经有了些现代风格,更像一个少女,而非菩萨。当时没有细看年代,更不知来自哪座石窟,是那里整体的雕刻都是如此,还是只有这么一个例外?
木雕天人像,乍看以为是唐代作品,仔细一看标签却是明清。
近期看余秋雨的《山河之书》,里面关于唐代作品的描述、成因很是赞同,看到得越多,越是认可。以后等走过的路足够多,照片材料足以支撑时,可以按照朝代,比较一下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作品。就像这次和同事聊起瀑布,觉得有必要将去过的几个大瀑布放在一个文章里,有个感观的比较。不是比较哪个大,哪个美,而是要去发现各自不同的姿态和魅力。
明成化年间的三彩菩萨坐像,因为战乱而流失,如今由海外重新购得。
看坐骑的话,这应该是文殊菩萨。
度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共二十一尊,绿度母为其一,现少女相,全身绿色,是所有度母的主尊。其与白度母,相传为观音的两滴眼泪所变化。
文成公主进入西藏以后,便自称绿度母化身。
明清两代宫廷里,因与西藏政权的交流增加,制作了很多铜质的藏传佛教像,此标注为明永乐年间,猜测应该是宫廷造,鎏金铜绿度母坐像。
明永乐时期的鎏金铜观音菩萨坐像,与上文比较,几乎相同的仰覆莲瓣,应该是同一时期作品。
关于明妃,始终觉得怪怪的,觉得性为人的本能,任何宗教都没有必要去禁止,甚至可以去美化,或者源于民俗去进行一定地遮掩。但不能打着教义的旗号,做着愚民的事情,尤其在全民信教的古西藏。其实,明妃主要就是指藏传佛教密宗中与主尊一起修行的女性伴侣,在精神和肉体上共同修行,明妃被称作代表智慧。
本意自是好的,不过有篇文章从另一面指出了很多问题,《明妃的真相》,其中还讲了明妃的选拔,观点可能有些偏激,但毕竟引经据典,倒也不妨一读。繁体字,看着有些累。
出土山东青州龙兴寺的贴金石雕佛头像,北魏时期作品。个人感觉从外观上,这个已经基本上去印度化了,甚至已经开始把当地人的五官表达在了佛祖雕刻之中,表现很明显。
北魏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大名鼎鼎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均是此期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