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展旁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在这方面确实孤陋寡闻,看不大懂。一眼望去,只感觉和其他博物馆内的展品大同小异,都是那些样子,都是那些年代。反倒是感觉要算湖北省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展览更好,不仅有曾侯乙编钟的震撼,越王剑、夫差矛的神奇,而且展品也更加多样,要精彩得多。
  也许这是个门外汉的看法吧,外行看热闹嘛。

  不过,被称为“镇国之宝”的后母戊鼎,是第一次见到真身,来国博主要就是来看它。昨天又看到新闻,圆明园鼠首、兔首高调入藏国博,看来有机会还要过去一次。
  国博称其“后母戊鼎”,估计这是代表官方进行了更名。甲骨文中,字的反写与正写并存,“司”与“后”是同一个字形,当初郭沫若曾认为“司”字有祭祀之意,故名其“司母戊鼎”,沿用至今。而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应为“后”字,取“王后”之意。根据越来越多的同时期古物出土,此类物品上铭刻名词要比动词更合理得多,故有更名。


  其出土于安阳,去年去殷墟遗址的时候,参观了其出土的墓地,里面只有一个复制品,标注原物在国家博物馆,如今终于见到。不过,刚才翻了一下照片,在安阳,它的名字依旧是“司母戊鼎”,这和课本里的名字相同,不知道课本以后会不会变。

  其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铸造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即使隔了几个千年,仔细看看上面的纹路,足以让人惊叹了。


  其他的青铜展品并未细看,这次时间只能重点挑选几个展览,等以后补补知识再来吧。

  旁有《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兴趣不大,随便逛了逛。此为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1956年赠送周恩来的绢制持伞人偶。


  这是印度尼西亚总统于1963年赠送刘少奇的宝剑。


  其他不在赘述,有些带有明显个人崇拜的,大多没仔细去看。

  下个展厅去的《中国古代钱币》展。

  贝类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了,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都有使用,后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当然,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地方,直到清朝仍有部分民族以此为货币。


  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始皇帝统一货币之前,货币类型很繁多。
  此为布币,因最初形似铲布而得名。布币主要分空首布和平首布,这张照片全是空首布,因其保留着铲布的原始形状,装柄的地方为立体或者空心。后来为了流通方便,逐渐成了片状,被称作平首布。
  这里主要为两种空首布,右下角为尖足空首布,其他为弧足空首布。若像博物馆这样细分的话,还能依据“肩”的形状分为平肩、削肩、耸肩。这样分类就出来了,这里展示了三种:平肩弧足空首布、削肩弧足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看似复杂、专业,其实挺简单。


  这些是平首布,根据样式不同又可分为九类,尖足布、类圆足布、类方足布、桥足布、方足布、锐角布、圆足布、三孔布和长布。此为方足布。


  刀币,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
  齐国刀币质量最好,传世也多,被称作“齐刀”,最下一排均是。明刀似乎为出土最多的一种刀币,特点是刀神上有“明”字,为燕国造。此外还有尖首刀,大多也出土自燕国,有说为燕国所铸,但有争论。而针首刀,依据形状而命名,使用国家似乎尚未明晰。


  还有一些,比如铜贝币,楚国的方足布和方足连布,先秦的圆钱和方孔钱。另外还有郢爯金币,目前已知楚国是最早使用金子作为货币的国家,也是春秋战国里唯一的一家,存世量极少,见右上角,价值连城。


  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后,基本就都一个样子了,持续了上千年的外圆内方。
  似乎这里基本将各个朝代的钱币做了一个汇总,应该挺全,但不是很懂,所以没再细分。



  然后便是纸币了,没有见到宋朝时期的“交子”,有些遗憾。
  这是清咸丰年间的纸币。


  北洋天津造。


  不容易,还真找到了宣统年间的纸币。


  纸币最终还是要兑现成银子或金子的,银锭。


  似乎也没有找到袁大头?看来下次还要再来。

  旁有另一展厅《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多为明清时代的扇面。
  此为明朝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的古木寒江图。


  不懂艺术,所以只上传自己知道的人了。清朝顾昉,林泉秋景图。


  清黄易的一枝春词意图。


  明文征明的行书七律诗扇。


  清林则徐的临米芾行书铁扇。


  还有《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厅,信息量知识量太大,就没有细看。打算有时间的时候,来仔细看看,了解一下目前这片知识面的空白。
  此为商代的鸟形玉佩。


  战国时期的螭食人纹佩,两千余年,朱砂尚存。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