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瓷器展

  国家博物馆,一直想要过来,却始终没有安排。相对于这类的景点,我似乎显得有些浮躁了。妻有了身孕,行动不便,周末无所事事,索性过来溜达溜达。
  其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人民大会堂对面。似乎从某一年开始,北京的博物馆均开始免费对外开放,即使如此,里面的人依旧不算多。看到不少父亲带着小女儿过来,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我的兴趣。
  除了陕西博物馆数次路过错过外,其他几个国内相对较大的博物馆大多已经去过。但每次出来,都会感慨自己的匮乏。是的,见闻愈广,求知愈渴。国家博物馆,所呈现的信息量必然也是巨大的。

  这里有几个专题展览,首先去的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
  此为清乾隆黄地粉彩番莲八吉祥纹贲巴瓶。这是藏传佛教中,在佛事活动中的净水瓶。明清两代,中央政权和达赖班禅的交流相对密切,加上北京建了不少藏传佛教寺庙,这类器物出现了不少。皇家的代表色彩为地,清朝登峰造极的粉彩,艳丽而不失法事之庄严,很是不错。


  乾隆除瓷器外,喜好广泛,故景德镇工匠常以瓷器仿其他材质以迎合上意。仿漆器的瓷器,不仅造型还是颜色,都体现了当时瓷器水平的鬼斧神工。除此之外,还有类似的仿漆雕瓷器,上面的浮雕纹理清晰规范,让人咂舌惊叹。在中国嘉德官网的拍卖品中找到一件颜色形状类似的,但在本次参观中并未留意,也许如今了解了一些,下次参观会注意些。
  此件乾隆年间的景德镇官窑品,仿朱漆菊瓣盘。这让人想起了武侠小说中的以剑绣花之技。


  这是一个嘉靖期间的仿漆雕瓷器,景德镇官窑,仿雕漆描金双龙戏珠纹冠架。
  冠架,即帽托。此件雕刻极为细致,放大之后,龙的线条精美、流畅,让人叹为观止。如此的精细度,在高温下保持不变形无断纹,对配料和条件的要求都是极高的。若不是相对喜欢佛文化些,这个便放在本文第一张了。


  一个惊世的釉彩的出现,大多会有着极其漫长的实验过程,相当不容易。当时景德镇有传言,世间有的颜色,都能做到瓷器之上,这并非狂言。为了色彩迷人,釉中的添料配方中无所不含,宝石、珍珠、黄金、玛瑙等等,价格绝对不菲。甚至像”祭红“这种妖而不艳,沉稳而安定的颜色,传说还与人血有关。遗憾至今还没见过此种釉色的作品。

  这个的颜色很迷人,可惜博物馆内的灯光偏暗,因为测光问题,导致照片整体略微偏暗,应该再增加一些曝光时间,以还原其原有色彩。
  孔雀绿釉,在唐宋期间便有,但直至明宣德期间才技艺成熟,出来了这种亮翠的颜色。孔雀绿釉并不多见,能够从明朝至今,依旧保持明亮、完整的作品更是稀少。这是明宣德年间的,孔雀绿釉高足碗。


  胭脂红釉,烧制成于康熙年间,雍正期间产量最大。似乎其中掺加的红料是由欧洲进口,所以又名“洋金红”、“西洋红”,在国内因其颜色类似于胭脂而得此名。
  此为清雍正年间的胭脂红釉盘,逆光而看,水润秀美,令人惊叹。


  清雍正年间的,乌金釉碗。
  从上往下看,呈黑亮似漆的颜色,而从下往上看,则呈现黄绿蓝紫等花纹。这两个碗是一摸一样的一对,不同角度,出现了不同颜色。


  以上是颜色釉,其与青花、玲珑、粉彩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本次展览应该都有作品展示,可惜当时不大懂,玲珑瓷没有专门拍照,下次应该重点看看。

  元青花,自05年“鬼谷子下山”在伦敦拍出2个多亿的价格后,开始变得倍受宠爱。据称传世的只有四百余件,国内大概也就120余件,所以件件都是国宝级了。
  此为元青花凤穿花纹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是由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很是常见,基本都是这个样子,特点是撇口、细颈、圆腹、圈足。如今装酒、插花、陈设,处处可见。

  釉下彩,指在素坯上描绘图案,然后涂上透明釉或其他彩釉,一次烧制而成。这样所形成的图案在透明釉膜之下,表面光亮柔和,平滑晶莹。青花是最常见的釉下彩。
  釉上彩与之对应,是先把瓷器烧成,然后再在上面涂以颜料,二次进窑,进行烘烤。这次的温度相对较低,釉彩不会熔融。这样的工艺相对简单,少了高温下所易产生的各种变色、色差、断纹、形变等麻烦。但光亮较差、易脱色、且易受腐蚀。

  釉里红则是比较常见的釉下彩。因为在还原反应的氛围下烧制,所以要避免空气进入,需要闷炉制作。它对温度的要求极为苛刻,稍高或者稍低,颜色都会产生巨大差别,或者变黑,或者走红。在那个年代国内还没有玻璃,进炉之后完全看不到,靠经验掌握火候、温度、时间等,着实是门手艺。如图这种颜色,对技艺的要求非常高,此为清雍正釉里红三果纹玉壶春瓶。
  可以想象开窑之前的那种心情了。


  还是玉壶春瓶,此为青花釉里红。因为蓝红两色的烧制对温度要求不同,有着差别,所以在保证两个颜色都出来的情况下,对配料、温度、工艺的要求都很苛刻,由于难度很大,传世不多。
  此釉始于元代,后来失传,清朝又再次烧制成功,得以延续。这是雍正期间的一件作品,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


  粉彩是一种釉上彩,又称“软彩”。是在烧好的瓷器上用玻璃白打底,然后将颜料涂于其上,用笔化开,再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由于玻璃白中含砷,其与其他颜色融合后产生粉化作用,不仅粉润柔和,还能出现深浅浓淡的国画效果,为景德镇的传统四大名瓷之一,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此为清乾隆粉彩鹿纹尊,很有国画的感觉。


  清乾隆粉彩百花图葫芦瓶,花卉遍布通体,看不到底釉,故又称”百花不露地“,上有颜色三十余种,制作极其复杂。网上可以查到,北京保利拍卖行几年前拍卖过类似瓷器,成交价在两千万元以上。


  粉彩不只白地,还有绿地,如清乾隆绿地粉彩开光花卉诗句纹瓶。


  清乾隆霁蓝地粉彩描金缠枝牡丹纹双燕耳尊,原藏于圆明园海晏堂,侥幸逃过了英法联军大火,历经多年漂泊,落户国博。采用了多种手法,施霁青色釉,描金彩荷花,贴塑海燕,音意“海晏河清”,寓意“国泰民安”。


  清嘉庆粉彩凤穿花纹双联瓶。双联瓶又称“联体瓶”、“双鱼瓶”或“合欢瓶”,清朝较流行。


  清雍正仿木纹釉粉彩人物纹笔筒。
  前面介绍过仿漆器的,这是仿木纹的,若白地少些,可能会更逼真了。为粉彩。


  五彩瓷成熟于明代,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等五种色彩为主,故得名,大多为釉上彩。
  此为明崇祯五彩云龙纹盘。


  斗彩,又称“逗彩”,始创于明成化年间,是在预先烧成的青花瓷上进行二次施彩,用以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或添加另一番色彩,然后进行二次烧制。
  此为清雍正斗彩夔凤八吉祥纹盘。


  珐琅,原是将珐琅彩料施于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烘烧而成。初期多用金属胎,后来清雍正时期研发成功了瓷胎珐琅,称“珐琅瓷”,或“珐琅彩”。
  关于景泰蓝,常与珐琅混淆,景泰蓝主要是指“铜胎掐丝珐琅”,在铜质胎体上,用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将珐琅彩填充其内后烧制而成。因其盛行在明景泰年间,且珐琅釉以蓝色为主,故得名”景泰蓝“。如今北京各大旅游点基本都有卖的,但其价值已经相对低廉。
  此为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纹蒜头瓶,瓷胎,非常精美,很喜欢。


  这个比较有意思,清乾隆绿地粉彩番莲纹喇嘛塔。


  出,瓷器展。

  稍微系统地补习了一下瓷器类的知识后,发现自己错过的,因为“不好看”而未拍照的瓷器,不少就是瓷器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各自都是一个类型的代表作。在这篇内容中,少了不少过渡性的作品及明清之前的作品,下一次还要再来,要补上这些很多漏掉的。也许自己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扩展了知识面。不再只看年代与色彩。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