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烟火,灿若夏花,乍现而息;深夜,万物不显,寂如冬霜。眼,空留幻影,手,伸取无得。知足者见前者,为夏;不知足者念后者,为冬。昨晚夜冷,忽有所想。
  所读愈多,所知愈少。曾几何时,为所想而不惜一搏,无所得后摆出一脸沧桑模样,高诵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似乎已探得了人生真谛,谓之知足常乐。却不知或精疲力竭,或遍体鳞伤,均已无所别,得与失本都是一种所得。到如今,发觉之于眼前而执念无求,舍得何其难,知足何其难。
  有点烦躁,有点惆怅,冲杯咖啡,放点音乐,读颜回。洒洒数千言,也仅记住了“不改其乐”。

  有静下来的心情,看书听音乐,照料一下博客;有了解世界的闲情,上网看电视,听中国好声音;有出去旅游的激情,爬山涉水,庙堂宫殿,花开遍野。这些是每个人都能有,却未必人人拥有的。大多数人所羡慕的却不是自己正在追求的;而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更不是自己羡慕的,也许那只是大家都在做的同一件事,仅此而已。
  从事喜欢的工作,不论酬得亦能乐乎其中;得一交心的知己,无需多言却已明了你心;父母健康,妻子贤惠,这些是每个人都想有,却未必人人拥有的。但以上,之于个人很重要,之于社会却总被忽视,他们很少成为代表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标签。我也很世俗,在追求社会认可与更多财富,但明了不以得失而定成败,不以多少而论喜悲,尤不可为了酬得而放弃喜欢的工作,为了交际而忽略知心的朋友,为了得失而冷落温馨的家庭。

  话多了。颜庙在孔庙旁,没几步便是,但与孔庙里肚皮贴后背的热闹形成巨大的反差,这里异常冷清。但建筑却有着异常美丽的颜色,称得上一抹惊艳。


  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颜回虽然英年早逝,却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随着儒家思想的尊崇和孔子地位的提高,历代帝王也不断对其进行加封,明嘉靖九年,被称“复圣”。
  颜庙,又称复圣庙,为祭祀颜子的庙堂,始建于汉,原址位于曲阜城东北。元大得年间庙毁,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重建,并迁址今处。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大修,成今之规模。

  颜庙大门称复圣门,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其外有石坊,四柱三门式,书“复圣庙”三字。


  过复圣门,第一进院草木繁盛,古树参天,这和修得规整的草坪比起来,反而更显安静和肃穆,略带沧桑。其内有明代石碑,上书陋巷故址。

  在儒家思想里,学而优则仕,颜回终身没有做官,这似乎算不上得意,更谈不上成功,于是开坛设学,但境遇并非很好。
  孔子讲究礼制,在颜回死时,颜回之父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换钱给颜回买外棺,孔子回复,“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各自的孩子各自管,孔子自己的孩子死时也是这样。第二,孔子现在是大夫,这个官职就必须坐车,不能为了给颜回买外棺而步行。至于孔子是讲人情还是不讲人情,各朝各代引据列证洋洋洒洒地已争了千余年,各大名家都有发言,咱量力而行不多谈。但关于礼制,在儒家的思想里至关重要。
  所以,颜回居陋巷,不是追求简单,不是不在乎物质,更不是知足常乐,而是迫不得已。


  归仁门,元代始建时为颜庙大门,现为二门,明代重建,清代修复,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
  正午的光线不适合照相,这样看起来似乎还有了些看头。


  在受“以中为贵”的儒家思想影响下,非中轴线上的重檐歇山顶,基本均为御碑亭。


  而后是仰圣门,始建于元代,现为颜庙三门。


  其后一进院,有乐亭,始建于陋巷井旁,明正德二年迁至此地。取孔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之语。


  站于乐亭,其后是复圣殿,而回望,仰圣门、归仁门、复圣门,三门大开,可直接看到庙外。


  复圣殿,始建于元,明代重建,重檐歇山顶。


  殿前四柱浮雕云龙,为明代遗物。


  殿内龙头藻井。


  其后为寝殿,明代重建,内供奉颜子夫人戴氏。


  颜庙整体看得不细,毕竟来之前对颜子一无所知,也只在电影《孔子》里接触了一点,但看着周迅扮演的南子一副痴情模样,我毫不犹豫地将电影定义为了野史,算了,戏说更合适些。

  出颜庙,东走几步是颜府,大门紧闭。


  庙府对面有小巷,巷口立石坊,上书“陋巷”。


  颜庙朝南,门前并非大街,西侧沿街,立石坊,书“优入圣域”。


  “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孔子对颜子很赞识。

, , , , ,
Trackback

3 comments untill now

  1. 我大概是03年去的曲阜,各種滄桑啊。

  2. @勺子, 那个时候颜庙还没有修复完毕,应该更沧桑一些了。

  3. 说的甚有道理,但总觉得有点偏激。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