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之二

  凤凰回来已经一个月了,每天都在出差,在办公室呆的时间还未超过四五天,下周还要出去。出差在外,四处奔波,脑子得不到清闲,每每喝点酒,醒来在酒店,冲个澡,也只是看起来精神饱满。
  幸好,这个月的心情不错,压力不大,总能碰到相对合得来的同事和相对快乐的事,也去了不少山清水秀的地方,似乎还算不错。回到武汉的半夜,丢掉旅行箱往床上一躺,安静地让人无所适从,又开始怀念起那么几日,在凤凰。

  想起凤凰,或因那座山,或因那条江,亦或只是某个巷尾闪过的苗族姑娘在不经意间的顾盼,她没有油纸伞,也没有结着愁怨,而我却闻到了丁香。想起了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或人、或情、在这座小城变得痴痴如醉,无怨无悔。如广告宣传语:“为了你,这座古城已等待了千年”。

  来凤凰,要感受下她清晨的安静与夜晚的喧嚣,那是不同的美丽和风韵。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来形容,似乎少了些柔美,翻箱倒柜,我也只想到了“浓妆淡抹总相宜”,权且凑数。

  昨晚睡了两三个小时,依旧早早起床,去喊其他同事,未果。
  江上没雾,少了些氛围,且依稀有些小雨,便收起了相机。穿着半袖,有些冷,一个人的闲逛,不管时间,不论路线,随意地走,随意地转,累了,便吃些早点。
  沱江水清澈见底,洗去了夜晚的喧闹,荡涤了弥漫的酒精。些许白雾,一座红色古城,隐约其旁。

继续阅读“凤凰古城之二”

凤凰古城夜景

  一段旅途,一段美丽,或许过于匆匆,又或许上天注定;
  一段人生,一段回忆,不必深究起因,也只需坦然面对。

  公司组织培训,在长沙,结束后,几个人一商议,取道凤凰。
  湘西是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个计划深入的地方,想到游人罕至,民风自然的苗寨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地生活几天,切实感受。没想到,借着出差,穿着西服和皮鞋,拎着旅行箱,便来了。

  大巴五个半小时,有人上网,有人睡觉,中途服务区买了些食物,换上电池,听着些音乐,车窗外是一路的南方景色,有山、有水、好多树,偶尔下着些雨。
  过凤凰二桥,车停。下车,前行,左转至桔园路,再左转过南华门,才算真的进了凤凰。下来十几人,前前后后的旅行箱一起滑在柏油路上,声音和气势都算壮观,引人侧目。

  想象中的凤凰是起雾的沱江静静流淌,神秘的吊脚楼若隐若现,阿妈有节奏地捶打着衣服,而满头银饰的苗族姑娘则蹦跳着躲开,一曲山歌随着小舟泛起的涟漪荡开远去,江对面写生的小伙已拿着画笔看得痴迷。恬谧幽静的画面拽住了时光,一切定格,就这么过了许久。
  当晚找住处时,来到凤凰大桥,却因眼前突然闪现出的景色而惊奇。这是凤凰?多了些大气震撼,少了些碧玉乖情;多了些美丽喧嚣,少了些逸致闲情;多了些大众通俗,少了些曲高和寡。也许,这便是凤凰。

继续阅读“凤凰古城夜景”

韶山·滴水洞

  三湘灵秀地,洞中别有天。

  韶山滴水洞,应该能算一个自然景观,但也以人文为主。毕竟在韶山,景点是离不开毛主席的。
  这里三面环山,另一面以山涧为出口,犹似一洞,与庐山的白鹿洞极为相似,曰洞而无洞。据说,其上曾有山泉滴下,故得名“滴水洞”,或“吊水洞”,后修水库而不再得见。

  据导游讲,在1959年,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提出在这个山沟建几间房子,等以后养老之用。于是,便有了现在的别墅。1966年,毛主席曾在滴水洞一号楼内秘密住过11天,不为外人所知,称此处为“西方的一个山洞”。

继续阅读“韶山·滴水洞”

韶山·毛主席故居

  上次来湖南,有一天时间空闲,把长沙内的景点转了转,然后在韶山与衡山之间选择了后者,在我这里,南岳的名头要比红色文化有吸引力的多。
  三月份又来湖南,会议结束后,机构组织韶山旅游,所以来了。
  这个月,还要去湖南,sigh,千万别再去韶山了。

  人很多,所以无需思考,跟着导游一路走便可。第一站,是毛主席故居。

  毛泽东的曾祖父买下此地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建成了十三间瓦房,西边另有5间为邻居拥有,厅屋是公用。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生于此,韶山冲上屋场,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这在那个年代,也应该算是富裕阶层了。

继续阅读“韶山·毛主席故居”

爱晚亭

  从岳麓书院出来,直接步行几步便可到达。

  爱晚亭,与安徽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看来以后路过陶然亭公园时,不能视而不见了;也开始后悔没给那个不起眼的湖心亭拍个照了。四大名亭,都很“平民”啊,若不知道那响亮的头衔,还真看不出来,像极了如今街头的“老总”们。

  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下的清风峡中,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建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山行》之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改名“爱晚亭”,至今。

  原亭于抗日期间被毁,1952年重建,亭上鎏金匾额上的“爱晚亭”三字由毛泽东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约而题。

继续阅读“爱晚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