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武汉地图上,古琴台被一个较大的图标标记,想来应该是个不错的景点,于是游完归元寺后,先上翠微路,然后转鹦鹉大道,至月湖边,即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座落于长江、汉江的交汇处,龟山西麓、月湖东畔。始建于北宋,屡次兴废,现存建筑最古老的为清代所留。门票10元。
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大多人都耳熟能详: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有位音乐大师俞伯牙,精于琴艺。有一次乘船沿江而行,途遇大雨,停顿于龟山脚下。雨过天晴后,伯牙于舟中抚琴而遇山中樵夫钟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故成知音,约来年再会。
结果,第二年子期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于子期墓前抚一曲“高山流水”。曲终,深感痛失知音之孤寂,破琴断弦,终身不复鼓琴。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啊。
后人于此处筑台,以示纪念。为今日古琴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早在将要来武汉之前,向同事打听武汉的景点,获得推荐的是归元寺。当来到武汉后,亦是如此。
习惯性地在游览完一个地方后查些相关资料,这样走过一个个景点,便不仅仅只是来过和看过,也不仅仅只是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多少也能丰富些见识,记在脑子里成了阅历。比如这次接触到的关于佛教中的丛林,足足让我查阅了几天。
闲话少说,在当地的《楚天都市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这些年,武汉人的农历新年,最隆重的仪式,是正月初五去归元寺“拜财神”,民间风靡的“抢头香”,在大年初四便开始,蜂拥而至的人群挤满了翠微路,去年的人数一度达到了70万。据说,从初四晚上起,整个武汉市的警备力量都会关注翠微路上的这座寺庙。附近的居民,打开家门,把家里的卫生间变成公共厕所,一个晚上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武汉的夏天是闷热的,能有一个露出蓝天的日子实属难得,也就无所谓温度和艳阳了,只要不闷便行,俺不怕晒。于是在一个半月前的七月中旬的中午出门了,目标是很多人推荐过的归元寺。
归元寺、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合称武汉佛教四大丛林。前两个已经去过,后两个在地图上只找到一个,真是奇怪。难道已经没了?
这是在归元寺后方的双面观音,基座3米,铜像18.8米,由紫铜铸成。面东、西,象征着与日月同辉。可能是因为一个寺庙没有找到吧,带着些许祝福,把这个照片提前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买了小九后,还在使用以前的三脚架,但那个架子给卡片用还行,放小九,多少有些单薄,更不好意思说的是,以前那个三脚架基本只有户外使用,随手放登山包外面一挂,风吹日晒雨淋不说,还要承受着漫无天日的摔摔打打。即使这样,它也跟着我走过了沙漠、高原和雪山,而价格只有三十元不到。
既然买了单反,那就更新一下三脚架吧,之前那个用来放小九,实在太没人性了。但对于摄影,算不上痴迷,只是因为喜欢户外,拍些沿途的风景而已。何况这半年在武汉,这边的水汽大得很,实在勾不起拍摄夜景的欲望和兴致,故一拖再拖。
近期,去西藏的计划再次提上日程,光预定火车票的钱,就已经支付给久久票务网近四千大洋了(以防万一,预定了多次列车)。何况今年买单反也主要是为了西藏之行。看着别人带回的相片,那迷人到窒息的布达拉宫夜景,我已经幻想着它出现在小九的液晶屏中了。
在京东拍了一个三脚架,但在收到货之后,我确实发现有些黑线不经意地以垂直地面的方向闪过我没有皱纹的右侧眼角。对于户外来说,它可能也许大概似乎有些重了,伤不起啊。尤其是我们这次还要徒步墨脱,想想那漫漫长路,我决定给它定义一个标签,休闲游用品。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