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地理环境方面,北街长江,其余三面环山,从北到中是鄱阳湖平原覆盖,北有九江,南为南昌,出平原顺着抚河往东,是产才子的临川,如今叫抚州;顺着赣江往南,也产才子,古称庐陵,今叫吉安。再往南,进入山区,是赣州。这些沿河的平原是江西文化的核心区域,江西历史上的名人也基本都在上面几处。

  景德镇位于东北部,三分之二地貌是山区。若站在农业文明的角度看,并不适合开垦,无法发展农业,人口发展受限。但若站在工业文明的角度,就发现它其实好处多多:一是山区多矿,很多甚至排在江西首位,自然适合瓷器工业。二是深山老林提供了足够烧窑的木材,而宋朝同期北方的那几个名窑,燃料上都捉襟见肘。三是山区地形有坡度,刚好正适合建窑,至今仍留存的龙窑,需沿着山坡几十米的长度。四是有山降水多,水系发达,可直通鄱阳湖到长江,方便大宗货物的运输。

  有记载的是到清嘉庆时期,景德镇的人口已是九江府的数倍,甚至已和南昌相当,别忘了它还只是个镇。当时景德镇处处窑火,生产总值已占到清政府全国的15%,足见其规模繁荣,“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里有官窑、有民窑,始建于五代,并在宋元明清不断壮大,现今留存了不少遗址。这些年,政府把这些散落各地的古窑厂、古作坊、古建筑异地保护,便有了古窑民俗博览区,现为国家5A级景区。

  其内装修、指示牌、牌匾,大多都是瓷制。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门口的牌子为中国陶瓷博物馆,其官方称呼应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在先民用火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泥土经过烘烤后粘结变硬,便衍生出了盛放水和食物的陶器。截止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陶器,便是在江西万年仙人洞,距景德镇70公里左右。这并非偶然,江西随后又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文物。
  景德镇处于江西东北部,四周都是山,庐山、黄山、三清山、龙虎山围了一圈,其三分之二地貌是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多种矿产储量在江西排首位,且还是省内的三大煤炭生产基地,给陶瓷业提供了强力资源支持。我们熟知的高岭土,便因发现于景德镇的高岭村而得名,人们发现把它经过精细淘洗,捏制成坯,然后再烧制出来,有似玉般的晶莹质感,这便是瓷。景德镇虽然山多,但河川纵横,靠着昌江,直通西边的鄱阳湖,北上就是长江,又有着便利交通,便于贸易往来。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这已经指成熟的工艺了,唐代更是销往关中地区,被称为“假玉器”。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有着不低的地位,宋真宗更是把年号赐给了景德镇,但比起汝哥官定钧那五大名瓷,终究不是主角。而至元朝,设立官窑浮梁磁局,出了惊艳世人的青花瓷,那是景德镇的高光时刻。之后的釉里红因为极难的工艺,更是让景德镇瓷器技术到了巅峰。明代,浮梁磁局改为御窑厂,一直到清,为皇室服务了六百年,成了“天下窑器所聚”的制瓷中心。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景德镇在国人中的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市,“景德”是宋真宗赵恒的年号,那个一己之力终结了泰山封禅的皇帝。明以后是一世一元制,所以往往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永乐帝、乾隆帝、康熙帝等,但之前很多皇帝经常改元,有多个年号,宋真宗便有五个。年号是汉武帝首创。
  景德镇还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产业兴盛千年的城市,是著名的“中国瓷都”,它保留了全世界最丰富、最完整的陶瓷文化遗存,是中国首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统计,自十六至十八世纪,从景德镇销往欧洲的瓷器占全国出口总数的90%以上,不仅换回了大量金银储备,还深刻影响了欧洲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它的建镇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始称“昌南”,得名于“昌江以南”。汉朝,易名“新平”,属江州,唐时白居易曾被贬江州,故有《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唐天宝年间,更名“浮梁”,一直到宋景德元年,宋真宗赐名“景德镇”,辖于浮梁县。

  景德镇历史上外来人口多,有“土著十之二三,客籍十之七八”之称,到这的又都是手艺人,靠本事过活,有“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之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五公祠是海南贬谪文化的核心,始建于宋,现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过来一看。

  如果问五公祠的五公指哪几位,一是很多人答不上来,二是很多人答了苏东坡。五公其实包括唐代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和赵鼎、宋朝大学士李光和胡铨,是唐宋两代被贬海南的名臣。那为何没有苏公?

  这个问题不难,不是苏公实力不济,而是实力太强。我们捋顺一下时间轴。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携子路过海口,借宿金粟庵,遗址在今之五公祠。苏公看当地百姓饮用护城河,水不干净,经过勘察,指导民众挖出一清一浊双泉。浊泉称“洗心”,清泉称“浮粟”,后世称“指凿双泉”。浮粟泉至今仍不溢不竭,清冽甘美,被誉为“海南第一泉”。
  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苏公善举,在泉上建了两座亭。其后三年,东坡遇赦北归,再次借宿金粟庵。时人请苏公给亭子命名,于是便有了泂酌亭和浮粟亭之名。这两泉、两亭便成了五公祠的第一批纪念性建筑。

  北宋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东坡北归途中,病逝常州。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留宿的此处名为“东坡读书处”。之后建书舍、聘山长、设讲堂,开办东坡书院,成了海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人们又在书院内给他立像,建祠纪念,即苏公祠。其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扩建、重修。
  至于上面所述五公的祠,是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开始崇祀,那是建苏公祠788年后的事了。所以,五公祠历史建筑群门口的第一个建筑上书:苏公祠。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海瑞,海口人。自幼丧父,其母养大,35岁中举人,但其后两次乡试落榜,后放弃。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40岁时到福建南平县任教谕。当御史到此地视察时,其他教师跪在地上,唯海瑞独立其间,说这里是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是御史大人的衙门,被今人广为传颂。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44岁的海瑞被任命淳安知县,在这升堂断案,有了“海青天”之名。彼时,严嵩党羽鄢懋卿出巡此地,一路奢靡勒索,唯海瑞简陋招待。有人嘲笑他用圣人标准要求自己,他们不知海瑞真是圣人。海瑞给自己取别号“刚峰”,他不只用这个道德之镜检阅自己,还用这个镜子要求他人,映照国家。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海瑞升户部主事,赴任北京,著名的《治安疏》便出自这个时期。海瑞为此提前买了棺材,遣散了仆人,并将家人委托朋友,然后上书嘉靖皇帝的为政得失和为君之昏,甚至讽刺年号“嘉靖”为“家家皆净而无财用”。龙颜震怒,虽当场未将其治罪,可过后仍把他关进了大狱,幸被徐阶所保。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海瑞升应天巡抚,辖区多为富庶地区,部分贪官污吏害怕,便自动辞职,还有些显赫之家把朱漆大门改为了黑色。海瑞虽然没有改变官场,但却形成了极大威慑。《海瑞罢官》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期,说他在这里遇到了徐阶之子徐瑛霸占民田、逼死赵玉山之子、抢夺其孙女小兰,又勾结官府王明友仗杀赵玉山。便复审伸冤,且不畏朝臣权贵、不顾徐阶旧交,哪怕被弹劾,仍在交印之前斩杀了徐瑛和王明友。

  海瑞辞官后,一直未被录用,张居正对其印象一般。直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之后海瑞再次为官,但此时他已68岁,赋闲了13年。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海瑞病逝任上,年73岁。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