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14:20-16:20????虎丘
还是先讲虎丘吧。沿山塘街往北走到头即可。
虎丘现为国家4A级景区,门票60。我想这要得益于苏东坡先生的一句话:“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是这样重量级的代言人,才使得这里成了很多人到苏州的必经之地。让我想起了江南四大才子,其中名气最大的无疑是唐伯虎,可其他三位的才气未必输给他,但差距咋那么大呢?答案是绯闻。不管是人是物,想要“著名”,都要有些让人唠叨的事儿。
当然,今天这个热闹的日子里,来虎丘的人更是不会少的。
景区服务点的导游费60元,和另外一家人合请一位,费用均摊。建议来这里请个导游,你会听到很多有意思的传说。若是没有这些“相传”、“据说”的点缀,那虎丘之行定会枯燥的要了命。
导游这几天很辛苦,嘴上已经起泡了。
虎丘所在地原来是海,沧海桑田逐渐显露,故又名海涌山。据说当年吴王夫差的老爹阖闾去世后便葬于此处。三天之后,人们发现竟有一白虎雄踞于其上,故名之虎丘。根据它34.3米的海拔来看,确实叫“丘”更合适些。
此为山门,进去之后便发现了“大部队”,足以配得上“人海”二字。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ICOH R8, 卡片, 摄影, 旅游, 江苏
10/02
13:40-14:20
出寒山寺,上公交,在“山塘街”站下。按照地图所示,我们下车便往西走,理论上第一个路口便是山塘街。可惜,理论终究只是理论,我们遇到了地图有误这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吃了教训后又回到公交站牌处,遇一阿姨,很热心地给我们指路。怕我们听不明白说了好几遍,还带过几步。阿姨真好。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从这里下车的不问路的人是找不到正确路线的,你只能绕很远很远…
首先,要翻过路旁栏杆,然后在一片树林中穿行。这里依稀有走过人的痕迹,很窄,有时需弯腰前行。走到好像没有路的时候,跳下土坡,左拐进一个看似人户的小门,再右拐过一荒废石桥,便到了山塘街。
这里是山塘街的中间部分,北走到虎丘,南走到阊门。转向北。
好安静,刚从人潮人海的寒山寺出来,感觉尤其明显。
这条街为白居易所修,又名白公堤,已有1100多年历史。在当时,这里是苏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如今已不复从前。虽然依旧盛名,被称作“姑苏第一街”,但徒步游览的人却少的可怜。号称“七里山塘”的这,好歹也有3600米了,还是坐游船的占据多数。我们属于少数,那种拿着相机不停“咔咔”的。
有些地方很漂亮,可惜生活在这里的人却未必幸福。房间多很小很暗很潮,路也很窄,出行多不方便。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ICOH R8, 卡片, 摄影, 旅游, 江苏
10/02
睡个懒觉,起床已经不早了。
在锦华苑坐游3,然后何凤桥站下车,步行十多分钟便来到寒山寺。没吃早点,在景区周围也没找到合适的饭馆,索性逛完再说。
11:50-12:30 寒山寺
近几年出去游玩,对寺庙的兴趣逐渐增大,对古寺庙感觉尤甚。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寒山寺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并且大多建筑为黄色墙面,与以往所见大不相同,让人很是向往。它曾经是中国的十大名寺之一,古迹甚多。但在漫长的历史中,遭遇了5次大火,几经重建,最后一次在清光绪年间。原来,千年历史只是属于寺庙之名,并非如今所见之物。
门票20,在苏州,这价格绝对属于经济型景区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和我一样,先知道张继的诗,后知道寒山寺。寒山寺的今天离不开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哦,还有毛宁的那首《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寒山寺有一碑廊,里面虽有很多石碑,但依旧此块最为风光抢手,引留相之人不绝。但在其后,有些人群所不注意的。其中一块书:“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署名岳飞。
这是当年岳飞出军,在收复古都指日可待的时候,却被宋高宗以12道金牌紧急召回,愤懑不平,回朝途中经寒山寺时所书。
此外,还有唐伯虎、文征明、康有为等人手迹。
咱还是按照顺序来吧,我们从南边门口进入寒山寺,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人,人群后是观音峰。
黄金周人多,前几天还没有感受到,因为除了山就是陵,都是大景区,装下几万士兵都不在话下的地方。这次终于让我们想起,自己是十一出来凑热闹的。
人多,多到走不动,这到好,省去导游费了。要是请个声小的导游,你还得蹭别人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ICOH R8, 卡片, 摄影, 旅游, 江苏
10/01
12:42-14:11????D471????南京-苏州
苏州,一个向往的城市,想来这里好久了。
有人称她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因为她已有42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现在的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由吴王夫差的老爹阖闾派伍子胥所修,已有2500余载。她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内的古迹密度仅次于北京和西安,位列第三。她有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我们这一代大都在小学课本上读过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园林在苏州,苏州有园林,在很多人的心中,这二者早已密不可分。
高人说,“中国年轻一代的世界观,是被小学到初中的教科书设定好的,内心深处早已有了烙印”。没来苏州之前,我仔细地挖掘内心深处不知何处而来的印象:苏州便是深巷中坐着一位绣花姑娘,略带忧愁,窗外细雨打芭蕉。画面中只有三个颜色,青灰、嫩绿和嫣红。在苏州住了几天,小桥依旧在,流水依旧在,深巷也依旧在,只是少了戴望舒笔下那“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丁香姑娘”。
对于寻找某种情结的人来说,或许有些失落。但对于生活其中的人,改变是因为进步。何况这样的情结多为强调差异,并经艺术加工而成,代表的并不是真正生活,而是被人们主观筛选后所留下的,记录了一瞬间的某种“风景”。为了别人的风景而墨守远去的生活,那并不划算。若是走在山塘街,清晨和夜晚便可展现出这两个极致,纯朴与繁华,清秀与庄重。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与生俱来的气质和音貌却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突然消失。小时候看《戏说乾隆》,江淮秀让很多人记住了苏州产美女的这个事实,娇小乖巧水灵秀气,人们赋予了相当多的赞美。除却容貌,对这片水土的另一个注释是苏州话。
提起苏州话,最先想到的便是小鸟依人和吴侬软语,由女子口中轻轻而出,确实享受。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已不再那么多“女不如男”的思想,走在大马路,坐在公交上,往往听到的大分贝多来自于女子之口。所以,想听“真正”的苏州话,你需要翘着耳朵特意寻找,切不可被路旁喊出的“豪语”所迷惑。声音一大,苏州话便失去了那种韵味。柔细的苏州话,自古便已获得认可。上至宫廷贵妇,下至村姑农妇,甚至江湖儿女,青楼胭脂,若是习得几句,那便上了档次。
作为吴语的代表,苏州话在官场中也曾有很高的地位。因为这里是中国出状元最多的城市,在明清时期,状元可被称之为“特产”。另有1500名的进士数量,更是雷倒一片,恨不得回到清朝,弄个苏州户口去上学。那么多的状元和进士,在公务员中形成了强大的交际网,人数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当时,在江南一带的官场中,苏州话很是流行,大多人都以能说上两句为荣。由此而来的,皇帝大臣名士诗人多要来这边走上一遭,那个年代,苏州属于“一生中必须要去的地方”之一。
几百年后,我也来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ICOH R8, 世界文化遗产, 卡片, 摄影, 旅游, 江苏
高人说,“有99.97%的人在小时候数过星星。”
我很奇怪,问,“这个数字怎么来的?”
他说,“因为有0.03%的人先天性失明。”
天文是个充满神秘的学科,历来都如此。
古时候,每逢农民起义、大军出征、皇帝登基之类的,都要找个懂天文的来看看。那个年代,学天文的基本都在帝王之家工作,而且都要学占卜,社会学也是他们的必修课,所以这些人的职业一般都不错,心计也比较多。他们总能在合适的时间找出合适的现象并作出极为合适的解释,这个解释一般都会使得龙颜大悦,抑或有着某种政治倾向。
当皇帝率几十万大军出征时,看天象的那个家伙一般不会不知趣的说啥不吉利的话,让几十万人集合起来再各自回家,这可不像演电影那么轻松。你之前干啥去了?若突然刮大风了,既可以是老天爷发怒不宜兴兵,又可能是老天爷助阵一鼓作气。某个星星发亮,既能是出现贵人,也能是要有乱臣,再把星和人一对应,历史也许就会改变。所以,某个角度来看,那个时候的天文学属于政治,怎么解释他们说了算,实在算不得研究客观规律。
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家,中国有几位。天文台里有中国四大天文学家的雕像: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683-727)、郭守敬(1231-1316)
到了近代,科学彻底打败迷信,天狗啊、扫把星啊、文曲星啊一概被否,天文学重新回归到自然科学领域。理论被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大师不断完善,工具也比伽利略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太空行走、登陆月球、国际空间站逐步成为现实,人们对天空越来越了解。但,同时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未知。它,依旧那么神秘。
若是哪个科普片或者科学书籍里没有天文部分,那简直可以直接鉴定为盗版,不要买了。
记得上小学时,不知从哪里看到一个信息:我们夜里看到的星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样子,唐宋元明清,夏商周秦汉,哪个朝代的都有。于是,凭着这个消息,我在小伙伴中着实显摆了几年。
谈起这个,有关星星类似的记忆还有很多。
小时候,家在农村。夏天的夜晚,一家三口坐在院子里,放一木桌,围着吃饭。母亲拿一把蒲扇,边吃边拍打我的后背,以赶走蚊蝇。那时候,天很黑,星星很多也很亮。有美丽的银河,河边有三颗整齐排列的星。
那个时候喜欢月亮,大大的月亮。可以看到上面美丽的图案,妈妈说那是嫦娥娘娘种下的桂树。
上小学,有一门课叫《自然》。讲辨别方向的那一课时,我认识了第一个星座:北斗星。那时候很兴奋,每天都要找,再顺着勺子的方向指出北极星,然后坐在院子中间指着房子后面,大声对爸妈喊:“我知道了,那边是北!”
那段时间还流行一个动画片,主人公前胸七个疤,使一套“北斗神拳”,一度成为我的心中偶像。时不时将两个指头并在一起,照着别人的身上点去,然后忍住疼痛问句,“你还能说话么?”“还能动么?”
初中,一门课叫《地理》。课本前有彩页,有一页画出了星座图,那简直就成了我的宝贝。每到晚上就蹲在庭院的台阶上,把纸放在腿上,抬着大头望天。有时还会爬上房顶,铺一凉席,躺着分辨那些遥远的星。可惜,到最后仍然只记住了北斗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ICOH R8, 卡片, 摄影, 旅游,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