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300-4000年,是浙江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是称“良渚文化”,还是称“良渚文明”,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许久,这些年更火,只是依旧尚无定论。

  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个流行的三要素原则:城市、文字、青铜器。良渚文化并没发现青铜器,刻画符号也还未被解读,不像甲骨文那种成熟文字,只能打擦边球说是“原始文字”。所以良渚文明一直未被广泛认可,长期以来,官方也只是将其定位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曙光”,并未直谈“文明”。
  但随着良渚古城水利工程的发现,一切又在改变。良渚古城的城墙,宽度达到惊人的几十米,古城中有一个大型宫殿区,座落在长600米,宽400米,高10米的人工夯土台上,工程量非常巨大。此外,城外发现的由11条堤坝组成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水坝建筑,也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拦水坝。

  没有青铜器,但青铜器在文明中承载的礼制规范意义,在玉器中被同样体现;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但发现的刻画标识同样起到了记录和传承作用;而且,墓葬和文物所体现的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社会阶级、大型工事所体现的社会动员及高效管理能力,都展示着一个国家形态的存在,那是否能够称为“文明”呢?
  2019年的《人民日报》上找到了官方定性:“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良渚文明被认定为目前可确认的中国最古老的文明,5000年的中华文明从此计算。

XGS_1573

阅读全文

, , , , ,

  谈论浙江地区的人类文明,最有名的莫过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两者在国内几乎已人尽皆知,前者遗址首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后者首次发现于浙江杭州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
  但随着遗址的不断发现,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知也在不断改变,包括于2004年被命名的“跨湖桥文化”和2006年被命名的“上山文化”,两者都具有各自特色,又似乎带着些许关联,也都发现于浙江。

  上山文化,是目前已知的长江下游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10000年,早于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这些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在不断论证着长江下游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地理和文化摇篮,所以我们说其与黄河一并属于中华的母亲河。

  但这些孤立的文化遗址只有时间上的差异,具体的关联一直缺乏明确证据,直至小黄山遗址的挖掘。其位于浙江嵊州市甘霖镇小黄山,不是安徽的黄山,其早期文物和距今10000年的上山文化有相似,后期文化与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及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有相似,所以学者对其很是惊喜,认为它将相差几千年的几个文化给“联结”起来,道出了真相,盘活了浙江的几个新石器早期文化。

  这是小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双耳罐。

XGS_1433

阅读全文

, , , , ,

  大理国亡于元,那北宋为何没有完成统一?这其实是三个层面的原因,大多类似问题都是这三个层面。

  一是统治阶级无意愿。中原政权大多有个执念“悉复汉唐之旧疆”,先要夺过曾是自己然后失去的。北宋之时,别说河西走廊了,就连山西和北京也不在版图之内,它们的优先级自然要高些,出兵叫雪耻,为民之所向。不管大理国,还有之前的南诏国,本就不属于“汉唐旧疆”,出兵属于侵略,怕民之所怨。
  二是军事战略无意义,当然,北宋也未必有那个实力。最大的敌人自是北方的契丹,燕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送给了契丹,再加上山西还在北汉手里,这一道北方群山的天然屏障没在领土之内,北方无险可据,骑兵很容易直抵朝堂,所以必须要有重兵屯集提防,否则就是亡国。
  三是经济价值无需求。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在南方,是财税重地,是支撑战争的基础,而且文人气息浓厚,国家也都比较弱,在确保北方相对安全的基础上,这里才是首要之地。

  所以,大理国对北宋没有太大价值,而且大理段氏也没有外侵的欲望和趋势,再说盛唐都在此吃了败仗,赵匡胤未必就有那个自信。在宋朝统一四川,有人建议乘势拿下大理时,宋太祖拿着玉斧在大渡河上了划了一条线,“此外非吾所有也”,即“宋挥玉斧”的典故。

  我们知道,北宋以后越来越弱,也越来越怂,自保都不暇,再出兵大理更成了天方夜谭。

IMG_20201021_141843

阅读全文

, , ,

  除了滇国,云南还有两个名声在外的政权,南诏和大理。

  唐初,洱海附近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国家,被统称为“六诏”,名字都比较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认全都难,记住更是不大可能的: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南边,图简便,被称为“南诏”,除了他始终依附唐朝外,其他五诏时常归附吐蕃,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因而,南诏在得到唐王朝支持后,先后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其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建立,至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灭亡,共存在了164年。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之臣郑买嗣反叛,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唐天应三年(公元929年),杨干贞灭大长和,建“大义宁”国,两个国家都比较短命。
  唐大明七年(937年),南诏旧将段思平起兵反叛,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改国号为“大理”。大理国上下尊崇佛教,且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留下了不少相关文物,占了云南省博一片天地。

  没有细看当时的介绍,但看着这一组佛像的样式,应为大理国剑川石钟山石窟造像。

IMG_20201021_140540

阅读全文

, , ,

  小仲马是大仲马并不出名时和一位女裁缝的私生子,但随着大仲马声名鹊起、情妇遍地,他们母子便被抛弃于乡下。后来,大仲马通过官司抢回了抚养权,却也始终未认可小仲马的生母。周边人私生子的嘲弄一直伴随着小仲马的成长,他的成长并不快乐。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他一举成名,可惜之后并没有更好的作品问世。《茶花女》还是中国引入的第一部西方文学,这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角的作品。中国引入它,自然有文学意义,因为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同样人物,比如“秦淮八艳”,也都有着可歌可泣的悲壮。
  当然,除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大概也想借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堕落糜烂和世态炎凉,高考时还要写上这部剧所揭露的是“对资本主义贵族阶级虚伪道德的血泪控诉”。当然,这是那段时期的政治考量,而如今,我们所该关注的,是普世的,背后不分政治形态而共通的人性。

  现实中,小仲马有个情妇,是巴黎上流社会妓女玛丽·杜普莱西,她生前便被人们称为“茶花女”,这些内容都在作品中予以了保留。她也非常珍重和小仲马的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她仍同其他上流社会的人们保持着“生意往来”,这让小仲马大为吃醋,写了一封绝交信,然后一走了之,出国旅行。

chn

阅读全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