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雍和宫,这大概是北京香火最旺的寺庙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恰是上香的日子。
很少烧香拜佛,除了平安、健康之外,也没有什么所求。只如今,加了一个机动车摇号,切实刚需。
清朝,有“潜邸”之说,专指皇帝出生或居住过的地方,又名“潜龙邸”。因往往会被赋予各种神秘和神圣色彩,故在皇帝登基之后,是不允许再有人居住的。雍正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雍亲王府,所以在他登基后,家人就搬离了此处,并改为雍和宫。虽说是荣光,但一个得势的王爷搬起家来,也挺折腾。
搬家次数最多的,是北京的醇王府。醇王府原在西城区,本是纳兰明珠的宅子,也是著名词人,吟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纳兰性德成长的地方。后被和珅相中,并占为己有,又几经周转到了醇亲王奕譞手里,所以改称“醇王府”。奕譞次子载湉成了之后的光绪皇帝,醇亲王府便成了潜龙邸,醇亲王一家高兴之余,也得搬家。
他们搬到了后海北沿,重建了醇王府,因在北面,故新的王府称“醇王府北府”,老的称“醇王府南府”。后来,奕譞第五子载沣袭封醇亲王爵位,而其所生长子溥仪也当上了皇帝,所以这个北府也成了潜龙邸,又要搬家,这次搬到了中南海西北角。因载沣此时为摄政王,所以新王府被称作“摄政王府”,只不过到清朝灭亡时仍未竣工。这就是北京历史上有三个醇亲王府的原因。
成了潜邸,虽然不能日常居住,但可改为行宫或庙宇,雍和宫便一直是皇家行宫,后被乾隆改为庙宇。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北京, 手机, 摄影, 足迹
《人类简史》是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另一部作品。整体不错,但较《人类简史》还是有些差距。有条不紊的论证,能够让人沉入思考,但可读性有些不足,所以读了很久。
有些论点比较有意思,比如经常说到的快乐和愉悦。
快乐和愉悦的感觉很容易消失,对吧?这让人不满足,对吧?那其实是进化的问题,并不用过于苛责。
我们的生化系统不断在进化,显然是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不是给副产品快乐和愉悦机会,这已成为我们如今被进化论影响下而认为的真理。只不过,生化系统会用愉悦和快乐的感觉来回应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并让你痴迷和上瘾,这样我们才会努力得到食物、寻找伴侣,享受进食和性爱的愉悦,并且沉迷其中。不沉迷于这两样的生物是不该存在的,那个基因违背了大自然法则,在漫长的竞争进化史中已被淘汰。
同样,这种愉悦并不会不持久,吃完饭,半天我们又饿了;性爱结束,也许我们又开始幻想着另一次。在大自然中,这会促进我们再次进食和性爱,以提升种族延续和壮大的可能。如果哪天一个人吃了一次食物,就愉悦了一辈子,那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不会再去寻找食物,不会再去继续交配,那他和他的群体生存下去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这当然不符合物竞天择。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这里是中国2》,是《星球研究所》公众号出的第二本书,同样是精品。
第一本书,是从空间上了解整个中国,以三个阶梯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从西到东,从荒原到人间的地理变化。而这本书开始换了个角度,是时间维度上的中国,一般来讲,有三个尺度:
第一个尺度,是6500万年以来的中国。65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形成了三个阶梯,这无疑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地理事件。让我们拥有了全球上最多的高山,拥有了大江大河源头的青藏高原。
第二个尺度,是1万年以来的中国。从从业起源,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之一。我们改造地表、建设农田和城市,这里有着宏伟的文明遗迹,如同这段时间正在挖掘的三星堆,惊艳了世人。
第三个尺度,是100年以来的中国。在战争的洗礼后,中国从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创造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地表塑造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工程,还有大规模的城镇化,亦让人惊叹。
这本书从四个方面讲述了第三个尺度上的100年:连接、重组、家园、梦想。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星球研究所》还推出过一个短视频版,有了更好得诠释,值得一看。100年,我们重塑了一片山河;100年,我们振兴了一个民族;100年,我们改变了一个国家。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国家地理》在北京举办了一个展览,过来参观。
一进门,这张浅绿色眼眸的阿富汗少女难民,便深刻地抓住了人们眼球。这是一张1985年刊登在《国家地理》封面上的照片,这个少女当时14岁,在这个眼神里有恐惧、有仇恨、有警戒等。对于阿富汗的情况,这张照片,这个眼神,便足够了。照片的意义很大,更容易让人触动和共情,引发反战的舆论和支持。
参观时,阿富汗正在经历战争,塔利班势如破竹地打败政府军,已经到了首都郊外。今天写这篇博客的时候,塔利班已推翻了原阿富汗政府。至于孰对孰错,往往都是由胜者来书写,我们也无意去深究,只希望阿富汗能摆脱战争和混乱,让人民生存有保障,获得争取幸福的机会。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北京, 手机, 摄影, 足迹
拾起一些名著,补充一下自己缺少书籍的青少年时期,《简·爱》是其中一本。
它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这个熟悉的名字是在高考前属于必背的,她和两个同样有才气的妹妹合称为“勃朗特三姐妹”:艾米莉·勃朗特写出了《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写出了《艾格尼斯·格雷》。后者的名气显然较其他两位姐姐要差些,只能常常以某某妹妹的身份而出现。
《简·爱》这部小说有着浓浓的自传色彩,夏洛蒂·勃朗特的父亲是位牧师,而母亲是位家庭主妇,但在她五岁时病逝,家庭并不宽裕。好在父亲学识渊博,常教子女读书,所以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文学素养。
后来,他们被送到一处寄宿学校读书,那条件很差,无饱食之日,还经常受罚,两个姐姐感染风寒后回家,相继去世,父亲便把她和妹妹也接了回来。《简·爱》里有过类似描述,那个海伦的原型可能便是她姐姐。
再往后,她曾去了一所学校当老师,又去给有钱人当家庭教师,但显然她并不喜欢些份工作,没两年便草草结束。回家后,受姨妈资助,去布鲁塞尔的埃热夫妇创办的学校里学习法语,但因爱恋上埃热先生,后被埃热夫人发现而结束学业。后来,她还给埃热先生寄出过不少吐露心迹的信,但无果而终,成为茶后谈资。
再往后,他们姐妹创办了一所学校来教法语,但因无人报名而关门。种种打击下,快三十岁时开始宅在家。写了些小说,却大获成功。快四十岁时结婚,婚后一年,感染风寒去世,腹中怀着孩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