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是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的首都,秦帝都。
中国地名带“阳”的很多,因在传统风水中“山南水北”为阳。洛阳,洛水之北;安阳,安水之北;衡阳,衡山之南;贵阳,贵山之南等。“山北水南”虽为阴,但古人不喜“阴”字,故往往直接用“南”或“北”:济南,济水之南;河北,黄河之北。如今所熟知带“阴”的城市,基本就是淮阴、华阴等,淮河之南、华山之北。
而此地同时在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两者咸阳,风水俱佳,故得今名。到如今,再用现代技术来衡量,它碰巧又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大地的原点所在,命也运也。
我们所在的这片王兴之地由渭河冲积而成,处陕北高原和秦岭之间,关中平原即渭河平原。
渭河,关中的母亲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其发源于甘肃定西的鸟鼠山,早在《山海经》中便有记载: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流经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后,和黄河相交,黄河也至此转而向东,那个位置便是潼关,关中的东大门,西进长安和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
因渭河,咸阳又名“渭城”。王维在此写过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人送别折柳习俗,自《诗经》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渭河边种满了柳,李白诗曰: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陕西, 足迹
唐昭陵自考古挖掘以来,共发掘39座陪葬墓,发现壁画404幅,约800余平米。其中有99幅,约500平米被揭取保护,存于各博物馆。其主要内容是人物图,以仪仗、宫廷、日常生活为主,偶尔有些建筑,其他样式很少,反映了唐时把墓室当死后宫殿和府邸的观念。壁画一般线条不复杂,比较简洁和流畅。
李世民有二十多个女儿,除了夭折和因房玄龄次子谋反被诛杀的两位公主,基本都陪葬了昭陵。其中规格最高的、待遇最好的,应是他的嫡长女、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李丽质。因为基本都被盗过,所以陪葬物并不方便进行对标,但她甬道有三道石门。从挖掘昭陵其他陪葬墓和唐朝礼制来看,皇子、公主、妃嫔、功臣均只设一道石门,目前仅长乐公主破格。
唐朝的公主没有几个长命的,夭折、病逝、赐死皆有。不少都是嫁给了大臣,但自李世民开了头后,一直到安史之乱,就没有哪个皇帝是稳稳当当登基的,那自然会有一批站队大臣倒下,便会陪着一批公主。
作为太宗最受宠的嫡长女,而且嫁给了如日中天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的嫡长子长孙冲,至少在太宗一朝,她是高枕无忧的。长乐公主是病逝,年仅23岁。长孙无忌是在唐高宗时以谋反罪流放黔州,然后被赐死的。其族人均被牵连流放,包括长乐公主之夫长孙冲,后不知所终,此时公主已去世十几年。
长乐公主墓道的云中车马图壁画。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摄影, 手机, 陕西
中国有各种分类评选的称号,有一些是广泛被认可和熟知的,类似于四大名著、四大发明、四大美女等,但也有一些名号是各自添加的,找个专家说下,找媒体发点新闻,就算有这么一号了,比如中国三大碑林。似乎这个称号,仅在昭陵碑林的介绍里看到过,与西安碑林、孔府碑林并称。当然,是不是都不影响它的价值。
唐代盛行立碑之风,而陪葬在昭陵的基本都是三品以上大臣或皇室,再加上唐代书法家辈出,所以这里的石碑艺术造诣极高。欧阳询、褚遂良的书法,在这都能看到,确实是我国唐代书法名碑最多的碑林。
如今有42通石碑,其中的22通被列入“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名单。除了李勣的碑还在原处立着,其他的能找到的陪葬墓墓碑都已转移至此处。
对书法不大懂,所以来这更多得是感受历史。因为这些石碑几乎囊括了唐开国和贞观之治的名将良臣,况且能够陪葬李世民的,规格自然不低。耳熟能详的人物,包括门神秦琼和尉迟恭,包括最近因为动画片《哪吒》而火的李靖,包括课本上提及过好多次的魏征,还有明相房玄龄等,很多小时候听单田芳《隋唐演义》时出现的人物,在这里都能找到。
碑林门口,石狮便是李勣墓的石像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陕西, 足迹
因为唐皇陵的绝大多数墓都被盗过,所以金银玉器之类的基本不见,甚至唐三彩都不多,如今在昭陵博物馆内的展览主要是三类,陶俑、石碑、壁画。
昭陵修建得太张扬,很容易被人盯上,国力昌盛时有驻军,那无所谓,但当中央政权衰弱后就惨了,尤其面对乱世的割据军阀。虽然皇陵的防盗措施不错,但只能防个人和团伙,当面对十万级别的军队和炸药时,依旧比较脆弱。它最大的几次被盗,一是黄巾起义时,被黄巾军大规模挖掘,二是唐亡之后,五代时期的军阀温韬挖光了唐十八陵中的十七座,仅乾陵因为突然间的雷雨交加而躲过一劫。据称,温韬带着部队进入昭陵地宫,珍宝搬了数日不停,一扫而空。其中,还有王羲之的作品,只是因为名声太大,辨识度太高,始终未现于世。
在中国,挖祖坟是个很容易被站在道德层面千夫指的行为,一般有心建立稳定政权的不会这样做,比如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不会动前朝的皇陵,相反还要去保护。温韬没过多久,便被后唐的李姓政权下狱赐死。
在昭陵博物馆的第一个展览,便是陪葬墓的陶俑展。
若是论精美程度,所见说不上惊艳,但因为是纪实,它们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唐朝的生活面貌,研究价值要高于美学价值。甚至,一些造型还给了众多古装剧装扮灵感,标注一下妆容或纹样参考昭陵壁画或人物俑,逼格瞬间提高几个等级。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陕西, 足迹
这次来咸阳的三个皇陵中,最后一站是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墓。
李世民只有一位皇后,其大名不见史载,小名观音婢,人称长孙皇后。当然,这不是说李世民专情,否则也不会仅因“容止美”三字,便把14岁的武则天带回宫里,深刻影响了唐王朝的未来。三宫六院的皇帝谈不上什么专一,一生一个皇后更多还是政治考量,毕竟皇后哥哥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时,唐朝还属于创业阶段,皇帝还姓杨。后来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仅13天后便册封其为皇后,10年后病逝,年仅36岁,谥号文德皇后。她给李世民生了三子四女,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对皇位有意思,试图效仿宣武门之变,相继被废,三儿子李治后来当了皇帝,便是武则天再嫁的唐高宗。
她死时立遗嘱:“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但李世民只听进去了前一半,将她遗体安放在风水极佳之地九嵕山,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
之前的汉朝都是掘地为穴,封土为山,长孙皇后觉得太劳民伤财,便提议因山而葬,不必再起封土,一切可从简。但正值王朝鼎盛时期的太宗,显然不差钱、不缺人。整个昭陵的建设从长孙皇后去世开始,至李世民驾崩为止,耗时13年。利用现代技术已确认的陪葬墓有193座,成为中国帝王陵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陕西,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