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

  这次来咸阳的三个皇陵中,最后一站是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墓。

  李世民只有一位皇后,其大名不见史载,小名观音婢,人称长孙皇后。当然,这不是说李世民专情,否则也不会仅因“容止美”三字,便把14岁的武则天带回宫里,深刻影响了唐王朝的未来。三宫六院的皇帝谈不上什么专一,一生一个皇后更多还是政治考量,毕竟皇后哥哥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时,唐朝还属于创业阶段,皇帝还姓杨。后来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仅13天后便册封其为皇后,10年后病逝,年仅36岁,谥号文德皇后。她给李世民生了三子四女,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对皇位有意思,试图效仿宣武门之变,相继被废,三儿子李治后来当了皇帝,便是武则天再嫁的唐高宗。

  她死时立遗嘱:“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但李世民只听进去了前一半,将她遗体安放在风水极佳之地九嵕山,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
  之前的汉朝都是掘地为穴,封土为山,长孙皇后觉得太劳民伤财,便提议因山而葬,不必再起封土,一切可从简。但正值王朝鼎盛时期的太宗,显然不差钱、不缺人。整个昭陵的建设从长孙皇后去世开始,至李世民驾崩为止,耗时13年。利用现代技术已确认的陪葬墓有193座,成为中国帝王陵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


  长孙皇后是鲜卑族,祖籍洛阳,祖辈随北魏鲜卑一起迁到中原。原为拓跋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被赐姓长孙。她给唐王朝未来的皇帝融入了更多的鲜卑血脉,但不是唯一,李世民的母亲、李渊的母亲都是鲜卑族。这也是唐朝能接纳不同文化、包容多元文明而成盛世的原因之一,它让中原农耕文明完美融合了游牧文明的剽悍基因、生命崇拜、奔放肆意等。我们常说的唐朝以胖为美,便因游牧民族的丰满体态是生命力外在的展现和自豪,造就了整个时代和社会对的集体认同。甚至也影响了唐朝的诗词、性观念等,武则天的行为能被接纳,也只能在唐,常说的“脏唐”也与此有关。这并非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认同感或价值观。
  融合,是华夏文明能不断成长的关键。

  昭陵比较远,相对偏一些,人不多。
  唐宗汉武这两个人的陵墓,人都不大多的样子,比不过野史丰富的武则天。


  进门,买票,然后是个四柱三门式石牌坊,上书“昭陵”两字。
  其后有巨大的李世民雕塑,两侧是昭陵六骏雕塑。


  唐太宗昭陵石碑。


  过其后,两侧有石刻,上面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国家的功臣,特命阎立本绘制了真人一样大小的二十四位功臣画像,陈列于专门修建的凌烟阁中。共分三层:最内一层为功勋最高的宰辅大臣;中间一层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为其他功臣,均面北朝君王而立。排序并非依据能力和功劳,而是当时官职,而因已去世的人往往有死后赠官,这个一般要远高于生前职务,所以会排在前面。同时考虑中国传统的“死者为大”,同官职的也是死者在前。
  安史之乱后出生的被称为“诗鬼”的李贺曾作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排第一的是长孙无忌,一生劳苦功高,但最终还是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而招致谋反罪,被流放黔州,被迫自缢而亡。死后家产被罚没,家族被流放岭南。十几年后被平反。哦,排名最后一位的是秦琼秦叔宝。


  李世民在皇帝中,有着特殊地位,所以唐代时历代帝王都会派人来祭祀。甚至高宗时,原本在太祖、太社举行的献俘仪式都常在昭陵举行,也是为了慰藉太宗未灭顽敌的遗憾。唐以后的其他朝代,历代帝王也派人来祭祀,因为昭陵献殿的空地不多,再加山路崎岖,渐渐的祭陵石碑都立于了北司马院内,逐渐成了祭坛,这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的。
  现存最早的是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后所立,非唐一朝,我们比较熟悉的朱元璋、康熙、乾隆的祭陵石碑如今皆存。其中,康熙至少立了7块,以表敬仰之情。


  登山,俯瞰陵墓形制。


  昭陵六骏,所存立的位置,便是上面所说的北司马门内。是为纪念随李世民征战沙场的六匹马而做的六块石刻浮雕,作者是阎立德和阎立本,上面有李世民自己做的赞语,书写人是欧阳询。这么一群大咖加持,文化价值极高,登过《国家宝藏》栏目。
  因为被盗过,如今四块在西安碑林,两块在美国。

  这是什伐赤,是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时坐骑。战役中伤亡了三匹战马,这个马背上还有中箭雕刻。
  太宗一生征战四方,出生入死,还有天策府一群要功勋有功勋、要能力有能力的将帅之才,怎么可能甘心李建成当皇帝。况且,若李自成当了皇帝,李世民的下场也只有死。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的关系很微妙,即使是父子关系,所以玄武门之变的最终原因,还是李渊,是李渊利用太子之外打压李世民,后者基本也没了退路。


  出陵区,至昭陵博物馆。


  此处原为李勣陪葬墓,名字很陌生,结果一看,原来是徐懋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高宗时期的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丽被他灭国。各种版本的中国历代十大武将中,唐朝一般会有两个人,李靖和李勣。《旧唐书》曰:近代称为名将者,英卫二公,诚凌烟阁之最。便是指二人,李勣被封英国公,李靖被封卫国公。
  小时候听小说,他被称作“徐茂公”,是个和诸葛亮类似的半仙军师。


  李勣墓前的石碑,居昭陵陪葬墓碑之冠,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


  石像生。



  封土。


  展览比较多,单独写。
  园内是各陪葬墓的石像生,很多,风吹日晒雨淋的。果然,在陕西一千多年的唐代文物并不怎么受待见。



  适合花些时间,慢下来仔细看看的。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