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买了三本书,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张爱玲、三毛、林徽因。

  传记型的书,却用了很唯美的文字,我是不大适应,尤其这种华丽的辞藻,浮浅的表达。有时几页下来,不知所云,猛翻几页,方能明白。其对于重要人物、关键事件的刻画往往用些柔美的词汇一笔而过,但那些该沉淀下来的精华、思考、领悟,却无处可找,无迹可寻。
  把玩文字,是要寻求文字所代表的思想,而不是文字铺盖的华丽。虽然引经据典,虽然饱读辞赋,但若仅仅只是修饰了文字本身,而未挖掘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终归头重脚轻,终归浮躁空洞,终归成了过分的外包装,而少了内涵。

  再摘抄一段话:“除夕烟火,璀璨至极。明朗的月下,人们忘记生逢乱世,在欢笑声中歌舞太平年岁。”除夕能有明朗的月亮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莫言,一个陌生的名字,因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下子进入了大家视野。于是,跟风,也想买本看看。《红高粱》已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情节大致了解,其余的都是陌生相当。单凭着书名,选中了《丰乳肥臀》。原因,你懂得。

  莫言的用词很简单,但是很多描述措辞又很准确地还原的当你看到这个景象时的感受,印象比较深的有两段,刚刚找了出来。
  比如描述八十年代的车站:大厅里的天花板上那十几簇枝形吊灯纯属摆设,只有几盏度数很低的壁灯放着黯淡的黄光。大厅里那十几张黑色的长条椅上,躺着些霸道的时髦青年,他们打着响亮的呼噜,说着夹缠不清的梦话,有一个在睡梦中还高高地翘着二郎腿,大喇叭口的裤管像用铁皮剪成的一样。晨曦透过雾蒙蒙的玻璃窗,慢慢地使大厅明亮起来。地上尽管布满痰迹、污纸、甚至还有臊气冲天的尿液,但地面却是用高级的大理石板材铺成。墙壁上尽管伏着一群群肥胖的苍蝇,却贴了花纹明亮的塑胶壁纸。又比如描述垃圾场:院子里有个熔化塑料的炉子,炉膛里燃着旧胶皮,半截铁皮烟囱里,冒着些有些古怪气味的黑烟,一团团的颗粒状的烟尘,像灯芯草一样在地上滚动。描述很简单,却很到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装饰,古建筑中的装饰,因中国木质建筑的特色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特点鲜明。本书便以此为重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的最后一本,内容不仅有着自身一面,也可算作一个对前面整体的总结和补充。作者打算分几个方面各自整理出一个共性的结论,并深究其形成之因。建筑中的表现方法和技艺,比如地域性、比如民族性等等,亦有所述。

  建筑不同于绘画,不同于雕塑等艺术,它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功能性,所有的装饰和设计都要以实用为基础,正由于这个限制,它的大小、形状、形制、颜色等等,往往存在着过多限制,并非能随意而为。建筑物要有门,要有窗,却不能因为整体的结构或美观而随意去掉,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可避免的限制,才更加容易进行分门别类,找出演变和不同,发现特色和成因。也因此,亦可以单独以门著书,以窗撰文。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楼庆西老先生的书,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系列。

  中国古建筑大多木制成框,然后泥土成墙,离不开土和木,所以建筑称为“土木专业”。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泥土烧制成砖,砖的雕刻主要在墙上,而石,作为一种质地坚硬的材质,是很多建筑,尤其宫殿、庙宇之类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主要集中于屋顶、砖瓦、栏杆、影壁、石柱础、门枕石、栏杆、石碑、石狮等。虽然体量不大,但也是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用。

  这套书本是分开买的,除了总结性的“装饰之道”留到最后,砖雕石刻一直没有去看,可能还是兴趣不足。直到端午节去了曲阜,被岱庙南门外的石牌坊所吸引,然后决定回来细看这本书。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楼庆西老先生的书,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系列。

  中国的建筑,尤其古建筑,多为木制。其基本形态为地面上立柱,而后搭设水平梁架,其上铺檩木和椽木,搭瓦成屋。这本书主要介绍的便是这一部分,柱子、梁枋、檩木、椽子、雀替、斗拱、牛腿、天花、藻井等,尤以雕刻漆画为主。很多常见的装饰物,这次总算知道了名字。不仅以后会看得更加仔细些,也发现了很多以前并未注意过的细节。

  曾以为这些离着生活很远,但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农村的老宅,那大概建于八十年代,虽然是砖房,但其基本形态,依旧如此,甚至包括如今还在使用的木门,虽然没了精美修饰,但格心裙板的基本形态依旧。出屋看了看楼道里的防盗门,三抹头的形制依然被装饰条纹勾勒了出来。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不经意间总会发现,从未远离过我们。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