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爱旅游,所以很想将这些方面的知识补充完整,成为一个个的知识体系。也不至于到最后走了地方不少,见的东西不少,知道的却依旧不多,见识一点未长。
  去年看了很多关于古建筑的书籍,开始变得略有谈资,所以今年打算看看关于中国地形的书,尤其山体、河流、高原、盆地等方面。希望今后再去爬山,再去徒步,能够看着地形、地貌说出些子丑寅卯来。至少能知道形成的原因啊,哪次造山运动啊,这里是什么岩石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貌特点啊等等。

  前几天看盖明生的一本关于横断山脉和纳西文化的书,才发现了自己之前未注意到的在很多方面的匮乏,甚至说是忽略的,至少在民俗等方面,虽然去过不少地方,但始终却没有予以关注,最多也就看着衣服挺漂亮,买件做纪念,或者有老人在路边卖着纪念品,觉得有些民族风格拍张照片,仅此而已,没有总结过,没有关注过,更没有思考过。
  最近在想,似乎只有懂得了一些,才能在旅游时发现更多,而不是旅游的地方多了,才能懂得多。但买本关于山脉这样的书不容易,似乎除了教材和十万个为什么类型,便不大多。于是挑了好久,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

阅读全文

  白落梅的作品,依旧摆弄着华丽辞藻,而实质性地描述却欠缺,更是鲜有议论和观点,感悟与思考。常常几页翻完后,不知所云。一本传记读下来,知道了人物的一些生平履历,感情坎坷,但也只是浅浅印象,其他的,都已消失不见。
  书架上还有一本《林徽因传》没读,不知是白落梅的负面影响大,还是林徽因的故事有诱惑。不知。

  三毛,是因为她的经历成为传奇?还是因为她的文字?
  前几天网购了大批图书,选了她的《万水千山走遍》和《撒哈拉的故事》,同时还买了一些余秋雨的书,有些是已经读过了却不知借与谁,早已不见了踪影。这次买来凑成一套放在家里书架上,包括《中国文脉》、《山河之书》与《行者无疆》。
  两者各有一些是关于旅游的书,文字一比,差距顿显。我更喜欢后者。

阅读全文

  一口气买了三本书,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张爱玲、三毛、林徽因。

  传记型的书,却用了很唯美的文字,我是不大适应,尤其这种华丽的辞藻,浮浅的表达。有时几页下来,不知所云,猛翻几页,方能明白。其对于重要人物、关键事件的刻画往往用些柔美的词汇一笔而过,但那些该沉淀下来的精华、思考、领悟,却无处可找,无迹可寻。
  把玩文字,是要寻求文字所代表的思想,而不是文字铺盖的华丽。虽然引经据典,虽然饱读辞赋,但若仅仅只是修饰了文字本身,而未挖掘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终归头重脚轻,终归浮躁空洞,终归成了过分的外包装,而少了内涵。

  再摘抄一段话:“除夕烟火,璀璨至极。明朗的月下,人们忘记生逢乱世,在欢笑声中歌舞太平年岁。”除夕能有明朗的月亮么?

阅读全文

  莫言,一个陌生的名字,因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下子进入了大家视野。于是,跟风,也想买本看看。《红高粱》已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情节大致了解,其余的都是陌生相当。单凭着书名,选中了《丰乳肥臀》。原因,你懂得。

  莫言的用词很简单,但是很多描述措辞又很准确地还原的当你看到这个景象时的感受,印象比较深的有两段,刚刚找了出来。
  比如描述八十年代的车站:大厅里的天花板上那十几簇枝形吊灯纯属摆设,只有几盏度数很低的壁灯放着黯淡的黄光。大厅里那十几张黑色的长条椅上,躺着些霸道的时髦青年,他们打着响亮的呼噜,说着夹缠不清的梦话,有一个在睡梦中还高高地翘着二郎腿,大喇叭口的裤管像用铁皮剪成的一样。晨曦透过雾蒙蒙的玻璃窗,慢慢地使大厅明亮起来。地上尽管布满痰迹、污纸、甚至还有臊气冲天的尿液,但地面却是用高级的大理石板材铺成。墙壁上尽管伏着一群群肥胖的苍蝇,却贴了花纹明亮的塑胶壁纸。又比如描述垃圾场:院子里有个熔化塑料的炉子,炉膛里燃着旧胶皮,半截铁皮烟囱里,冒着些有些古怪气味的黑烟,一团团的颗粒状的烟尘,像灯芯草一样在地上滚动。描述很简单,却很到位。

阅读全文

  装饰,古建筑中的装饰,因中国木质建筑的特色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特点鲜明。本书便以此为重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中的最后一本,内容不仅有着自身一面,也可算作一个对前面整体的总结和补充。作者打算分几个方面各自整理出一个共性的结论,并深究其形成之因。建筑中的表现方法和技艺,比如地域性、比如民族性等等,亦有所述。

  建筑不同于绘画,不同于雕塑等艺术,它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功能性,所有的装饰和设计都要以实用为基础,正由于这个限制,它的大小、形状、形制、颜色等等,往往存在着过多限制,并非能随意而为。建筑物要有门,要有窗,却不能因为整体的结构或美观而随意去掉,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可避免的限制,才更加容易进行分门别类,找出演变和不同,发现特色和成因。也因此,亦可以单独以门著书,以窗撰文。

阅读全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