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嘉峪关的戈壁滩上,有着大大小小1400余座魏晋时期古墓,距今已有1800年左右。
一般汉墓的陪葬品都很多,所以出过汉朝大墓省份的博物馆,都比较殷实。而到了魏晋时期,具体是从曹操开始,逐渐推行薄葬之风。一是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经济已大不如前,如果还用厚葬去表达孝道,对于个人和和社会来说,都不堪重负。二是朝代更迭严重,而且一方水土的统治者更是朝夕变更,所以盗墓毁墓严重,厚葬反而容易引起关注,导致曝尸荒野,反成了不孝。就这样,薄葬在政令之下逐渐推行起来,但人们视死如生的观念却尚未转变,那些对于死后生活的向往便变成了魏晋时期墓室壁画砖的创作源泉。
嘉峪关的魏晋墓已被盗,里面几乎已无文物,仅留下了盗墓者没看上的墓砖,有些上面有画。经保护性挖掘,共出土700余块,有“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之称。研究人员在挖掘中发现,它们墓顶上有钢丝垂下,挂着油灯。原是封墓之前先点燃油灯,待燃尽墓中氧气后自灭,使得墓中变成干燥的无氧环境,避免了彩色壁画氧化。
众多画作中,最有名的便是《邮驿图》画像砖。上面人物头戴冠,左手可能持棨信,上篇博文中有实物照片。身下的骏马飞驰,四脚腾空。仅寥寥数笔,但流畅而传神。图上的驿使没有嘴巴,代表着这个职业的保密要求,现已成为中国邮政的标志。
这里展示了不少画像砖,日常生活类画面居多,都是魏晋墓内的(公元220-420年)。
花卉纹金杏叶,吐蕃时期(公元633-842年),有点绿松石似乎更符合藏族风格。
瓷器的文物就没有怎么拍,平时在其他博物馆里见了太多。但这里展出的西夏瓷器,却独具一格,最具代表的是剔刻釉。方法是在施好单色釉的的胎体上刻划出花纹,露出胎色,与釉色形成色差,艺术效果非常强烈,游牧文明的风格和农耕文明的审美果然不同,是种带有破坏性的粗犷美。贵族中最常见的纹饰的牡丹。
黑釉剔花牡丹纹罐,西夏(公元1038-1227年)。
白釉剔花牡丹纹橄榄型瓷罐,西夏(公元1038-1227年)。
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元(公元1271-1368年),上有八思巴文,大意为皇帝圣旨,不从治罪。
黄地宝相花织金锦抹胸,元(公元1271-1368年)。织金锦为波斯特产,内含金丝,在蒙古、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贵族中比较流行。
铜牦牛,元(公元1271-1368年)。
甘肃武威历史上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定居过,包括戎、羌、月氏、匈奴,还有后来的吐蕃,当下还有藏族自治县。这里不仅出土了铜奔马,还有铜牦牛。这是中国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而且造型非常优美。
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中国书法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编纂的《淳化阁帖》成为中国第一部汇集各年代书法名家墨迹的法帖,被称为“丛贴始祖”,它甚至影响了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收集了从秦汉至隋唐这以前余年历代帝王、名臣、名家的墨宝,更是确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可惜其后不久原版便毁于火灾。
如今留世的多为印本,理论上年代越久也便越真实些。据传朱元璋曾将一部宋本的《淳化阁帖》赐给了肃王朱楧,被肃王奉为传家之宝。到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肃王的后代召名家将其刻于石上,共10卷144块,也便是如今的国宝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是现今时代最早、 质量最好、保存也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西安碑林所立贴石,便是用肃府初拓本重摹而成。
能见到“草圣”张芝的字帖可不容易,其为甘肃敦煌人。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