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

  24年,在西柏坡召开了理赔年度全国会,是这些年第一次选个景点开会。

  西柏坡如今已是革命圣地,47年,刘少奇和朱德先来到这里,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的48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人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也进驻这里,集齐了中共中央的五大书记,并在这个小村里组织指挥了沈辽、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西柏坡成了当时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这个指挥部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蒋介石打败了”。
  49年,毛主席和党中央从这里进京,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西柏坡有句标语: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为何选择西柏坡?首先是地理因素,这个中国各大城市或乡村几乎所有变革的核心因素之一。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交界处,其三面环山,一面是水,交通方便且易守难攻,哪怕遇到紧急情况,也能随时撤入太行山,以保星星之火。其次是人文环境,这里是白毛女的故乡。杨白劳和黄世仁的故事人尽皆知,有旧社会把人逼成鬼的血泪,便有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希望。毛主席讲“此谓民心如海,可载巨舟”。最终还要看经济,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个经济重镇,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不仅是个能自给自足的地方,也能一定程度上支撑起庞大的中共中央的人员车马消耗。


  如今,常有个专用词汇和西柏坡关联,叫“赶考精神”。
  从西柏坡进京时,毛主席和周总理有段著名的对话。毛主席意味深长地对周总理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总理回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主席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赶考精神”又常被总结概括为毛主席在西柏坡提出的“两个务必”: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展览馆里,那六条规定对于一个执政党自己约束自己,还是感触极大的。一是不做寿;二是不送礼;三是少敬酒;四是少拍掌;五是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是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进京以前,要求部队和党员,要把艰苦朴素优良作风带进城市;不准进入民宅和不准随便进入戏院等公共场所;进城后三个月不准通讯、不允许向家里通信、不允许会客、访友和外出游览名胜古迹等等。有这样的要求,是不可能成为李自成的。

  在这种红色精神下,组织公司召开了理赔会议,这也是将地点选在西柏坡的重要原因。



  那段时间是真累啊,除了去趟展览馆,唯一去的就是酒店门口,看一眼这个岗南水库了。
  西柏坡前的这条河是滹沱河,发源于山西忻州,下游过沧州后称子牙河,途径我的家乡静海,然后汇入海河,是海河的支流。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