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趵突泉

  济南,泉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天津、北京合称为“三大北方曲艺重镇”。
  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定都临淄的春秋霸主齐国和定都曲阜的周室宗邦鲁国之间,齐鲁文化于此交汇,故我们常称这里为“齐鲁大地”。又由于中国历来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其更受了鲁文化影响大了些。

  晚上忘记带钥匙,坐在楼下,由济南开始想中国的这些地名。先说“南”和“阳”,两字意思接近,但又不同,表示方位时“南”代表南边,而“阳”却未必。因为在传统风水学里,山和水有别,以山为参照,“南”和“阳”同义;以水为参照,“南”和“阳”相反,即山之南、水之北为阳。由于民族文化深受此影响,故知道一些名山大川后,中国大部分地名的由来便能猜出来了。
  地名中,“南”和“阳”字出现的概率很高。比较有名的如:河南,黄河之南;湖南,洞庭湖之南,当然还有对应的河北、湖北。虽然没有统计过“阳”字是不是地名中出现最多的字,但也差不多了。比较有名的如:洛阳,洛水之北;衡阳,衡山之南;沈阳,沈水之北;贵阳,贵山之南等等。
  济南,济水之南;济阳,济水之北,如今两座城。
  济水,因黄河改道而河道被抢,如今已成为了黄河的一段主干道,连接着入海口。

  山东之前给人的印象是那种灰蒙蒙的北方城市,结果这次过来大出意外。美丽,如此。


  远处便是大明湖,藏闺于这座闹市。
  登高望远,想象着当年大明湖畔几处大宅,一座小亭,几幕烟雨,一堤杨柳,几多缠绵,一曲相思。抱歉,有些煽情了,借用一句台词吧:皇上,您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皇上,您难道不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了么?皇上,您当真不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了么?是的,一定要连读三遍以上才能有紫薇格格那种镜头逐渐拉近步步紧逼情感瞬间爆发直刺人心的特有气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个表述即使用在今天的济南城,也是不为过的。去过的城市应该不算少了,济南肯定是属于漂亮的那类。
  在这个桃花盛开的季节,户户红绿相间,花香弄堂,乍看还以为到了某些旅游古镇,很难把这个画面和“省会”两个字划上等号,或与山东第一大经济体联系起来。年年重修马路,处处开挖地铁的年代,于城市中心区保留这么一片老城很是难得。


  入住酒店时特意选了高层,俯瞰西侧,是济南四大名泉之一的五龙潭。浓密的垂柳柳绿欲滴,清澈的泉水水绿如蓝。近处秦琼祠堂掩映花木其间,远处高楼大厦林立自有天地。秦叔宝千余年立门上持一对铜锏护各家平安,济南人是如今于闹市留一处宁静守文化根源。


  东侧,有大明湖,为老城区。我们常在小说电视里听到的山东历城县,就是这里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曾经的历城县马快班头,人送绰号“小孟尝”、“神拳太保”秦琼的老家。


  4月18日到的济南,大风,略阴天,拍了上面几张照片。改天竟然下起了雨夹雪,冻得人要命,只得胡乱穿着所能穿的衣服。
  酒店服务不错,退房时一杯杯要着免费的果汁和咖啡,暖着身子。

  出门就是趵突泉,有"天下第一泉"之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
  济南山区多为石灰岩,其由于可溶于水的缘故而质地不密,易在长期水蚀下形成空隙、溶洞,甚至地下河等。又因为当年的造山运动,此处的岩石大致以3°到15°角由南往北向下倾斜,山在南侧。那就造成山区及此地的降水被汇集,然后顺着缝隙经地下流向山南边的济南城。济南处于平原,海拔较低,其北侧的地下以质密的岩浆岩为主,水不能继续向南,于是在压力差下从地面突破土层而出,成为泉。

  作为天下第一泉,自然是要来看看了。


  进的北门,先是一处“框景”。
  而后是百花园,通过移植,整个趵突泉景区的常绿植物品种和数量估计已经超过一半以上,这有效地避免了北方冬季和早春,植物颜色枯黄,缺少生机的情况。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垂柳迎风,俏影绰绰。俨然一副江南水乡模样,透着一股婉约,像极了苏州园林,给人以错觉,不像是出过隋唐英雄和梁山好汉的地方。



  趵突泉为古之泺水之源,故其内建筑多以“泺”而名,此为“泺苑”。


  胜概楼。


  继续前行,有一处石块铺在水上所形成的路,一位父亲抱着女儿悬在浅浅的水面上荡来荡去,笑声传开来,看得温馨和羡慕。

  景区内还有其他的“七十二名泉”,比如与众不同的登州泉,被两层矩形池子围住,形成了池中有池的外观,泉水平缓溢出,沿石池边缘而落,似绸似缎。
  有诗云:文登一脉透谭城,澄彻全无蜃气腥。安得雪堂苏学士,朗吟万竹濯清冷。


  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蒲松龄云:“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想起了小学语文课本中,老舍的文章,这大抵是大部分国人第一次知道趵突泉。景区旁边还有题刻,供游人回忆,现今再读起来,也别有了一番味道: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
  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象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读着不禁发笑,那些多年前背过的文字,到了如今竟然显得如此亲切。以后的孩子也许还是这套教材,到时候要到孩子过来,寻找小鱼吐泡…

  其后观澜亭始建于北宋,初名“澜泉亭”,后毁。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重建,为今之模样,黄色琉璃瓦四面攒尖顶。搭配着红色立柱,与周边绿树碧水倒也衬托得相得益彰。亭周围有三座石碑,“趵突泉”、“观澜”立于明代,“第一泉”立于清代。皆白底绿色,古朴而素雅。


  趵突泉北岸,初为娥英祠,内祭祀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因为有文件记载舜曾耕作于历山(历山为何处争议较大,有一说法是今之济南的千佛山),故城内与舜相关的遗迹很多。
  从旁门进的院内,其内有一高大石碑,名“双御碑”,正面有康熙皇帝所题的“激湍”二字,背面是乾隆皇帝题的《再题趵突泉作》,一碑之上有两位皇帝题字,在中国实属罕见。
  此进院有殿,上书“娥英祠”三字,内有二女雕像,端坐其中,上有横匾“孝友齐家”。旁有楹联曰:二妃同德世运通泰,三泉齐汇天下奇观。

  往趵突泉方向,是泺源堂,如今建筑为明代修建,面阔三间,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上有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枫榭。


  岸边,桃花


  南门,上有横匾,蓝底金字书“趵突泉”三字,为乾隆帝御笔。


  转向东侧,还欲从北门出。

  有沧园,此处在明清时曾为书院,因纪念明朝诗人、“后七子”领袖,有“沧溟先生”之名的李攀龙而得名。1987年,著名画家王雪涛的夫人将其家藏的二百余件遗作捐献给济南市,遂此园更名为“王雪涛纪念馆”,用以展览大师作品。
  虽不大懂作品,但在这里休息、避寒许久。起风,有雨的倒春寒,着实让人措手不及。

  出沧园,往回走。
  桃花盛开,红绿相间,着实美丽。




  园内有“五三惨案”纪念堂,参观而后出。

  雨渐大,相机突然没电。
  先回酒店,换了电池,拿了伞,喝点热饮,转向五龙潭。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