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 9月29日
伴着发烧,彻夜未睡,高反使得脑袋成了一团浆糊。
睁着双眼,躺在床上看着天空逐渐绚丽的朝霞,下面是那巍峨的布达拉宫。
苦与乐,迎来了我的第29个生日。
布宫排队预约门票之后,在旁边的一间小店吃了些早点,然后前往小昭寺。因为高反,所以行程安排很轻松,今天只有小昭寺、大昭寺。之后再有时间便坐在寺庙广场晒太阳,看人来人往。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行至现今的小昭寺处时,木车深陷沙地。因其上有佛祖的12岁等身佛像,故临时四面立柱,覆白绸供养。公主信佛,深信此为佛祖旨意,于是将佛像供奉此处,并建立了寺庙。
小昭寺,藏名“甲达绕木契”(查自《西藏王臣记》),根据西藏文化网上介绍,“甲达”是汉人的意思,“绕木契”是大院子。看到百度百科和大多数网站都介绍说“绕木契”是汉人的意思,我想应该错了。
其始建于唐,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合称为“拉萨二昭”。初期建筑仿汉唐风格、精美壮丽,后来几度被毁,如今殿堂多为后期重建。小昭寺座西朝东,“公主悲思中国,故东向。”
当地人进寺不要门票,游客则20元。
红白黄黑,基本所有建筑都是这种颜色,映着深蓝色的天空。
很多来拉萨的人都不到小昭寺,因为布达拉宫、三大寺庙、大昭寺的名声都大得很,这个角落里的庙很少引起重视。也确实,这里游人少得可怜,我们也就看到了稀稀拉拉的三五个,而已。
我们来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这个寺庙与其他不同,是文成公主建的,难得的汉人建筑,缅怀一下。二,寺庙里有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
谈到佛祖的等身像,世上共有3尊,分别为八岁、十二岁、十六岁。相传均依据释迦牟尼模样,等身塑造,并由其亲自开光。第一尊在尼泊尔,第二尊在中国,第三尊在印度。第三尊因宗教战争,已经沉入了印度洋,而第一、二尊,竟然都被当成嫁妆,由两位公主带进了西藏。
小昭寺原供奉文成公主带来十二岁等身佛像觉阿佛,而大昭寺则供奉尺尊公主带来的八岁等身佛像米居多杰。至松赞干布逝世后,遵照文成公主旨意,大昭寺和小昭寺的等身像进行了互换。
本次来小昭寺,还有一个额外收获。主要是看《藏地密码》的关系,对密宗产生了极高的兴趣。后来翻阅资料才发现,上密院便设在了小昭寺,藏语为“居堆巴扎仓”,属格鲁派密宗的最高学府之一,上密院的堪布兼任小昭寺主持。其实,上、下密院名义上虽为甘丹寺的密宗扎仓,但实际上,它们与甘丹寺是平行关系。哲蚌寺、色拉寺虽也有密宗扎仓,但上、下密院要比它们高一级。
殿堂内不得照相。
小昭寺是我们来到西藏后,进入的第一个寺庙。虽说去过的寺庙已经不少,即使藏传佛教的寺庙也去过了一些,但是这种氛围的还是第一个。
里面人们的话没一句能听懂,都是藏语,而且很多佛像也看不懂,就算有标识,也只有藏文,它不像大昭寺、布宫等游客众多的景点,会有汉字翻译。里面拜佛的很多,这是我在西藏去过的、寺内藏族人最多的寺庙,虽然大昭寺人也多,但多在八廊街转街,寺内却没多少人。而小昭寺不同,看释迦牟尼的等身像,排队至少要半个小时以上。里面的绝大多数藏族人都拿着壶,装满了酥油,念念有词,疾步而行,走到佛像前用头轻碰,而后往佛灯里添些酥油。里面的墙壁、唐卡基本都蒙上了厚厚的油污,多数唐卡已基本成黑色,而地面也满是干了湿,湿了干的酥油,空气中的气味更浓。反倒是这样,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即使不懂,也怯手怯脚,生怕做错了什么。在这之中,那洁白的哈达,给人一种完全的释然、纯净、神圣、安详、平和…
在进入寺庙的左侧,有一间房,里面燃着无数酥油灯。
好奇佛祖的等身像什么样子~~
@qite, 那个….不敢照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