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古称“菊潭古治”。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所建,为我国保存为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衙,有“北有故宫,南有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县衙”之说。现在也是中国第一家衙门博物馆,故又称“天下第一衙”。
故宫博物院(中央)、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省)、山西霍州署(州)、河南内乡县衙(县),从中央到地方,被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官衙”。即使这样,这里的名气仍然很小,毕竟算不上什么大景点,对于普通游客,单为一个县衙跑到这里确实不值,其周边也缺少其他景点的带动,不足以拼凑起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交通算不得方便,而且相对偏僻,从南阳还要开车一两个小时才到。估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客流量也不会多起来。
县衙大门外是宣化坊和照壁。
门外立宣化坊,是为官者每月初一和十五,“宣”讲圣谕、教“化”百姓之地。门对面的照壁上有一形似麒麟的动物,其名为“贪”,好金银而不知足,乃至妄想吞下太阳,最终粉身碎骨。为朱元璋首创,用以警告地方一官。
数来数去,县衙的门上竟然有八个门钉,这个数字奇怪的很,放在古代恐怕要灭九族了。对于一个等级制度如此严格的封建社会,不应该有这样的错误。于是求助导游,但也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最终告诉我,“可能重修时搞错了”。
内乡县衙大门,东侧有鸣冤鼓,西侧为两石碑,上刻“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对联为“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过县衙大门是甬道,前方为仪门,是县衙的第二道门。上有对联“东襟白水西带丹江商圣故里,北接嵩邙南通襄楚郦邑菊源”。仪门有三门,东侧为“生门”,平时开放;西侧为“死门”或“鬼门”,死刑犯由此拖出;中间大门不开,只有新官上任第一天和迎接上级领导时才使用。
财源广进是个经久不衰的祝福,貌似各路神仙不论职责,庙门口总有此类祷告等待灵验。
过仪门,到下一进院,首先见戒石坊,上刻“公庄明”三字。面大堂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院正中为月台,其上是大堂,书“内乡县正堂”。抱柱联很有名气了,“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如负国何忍负之”。
大堂正中为暖阁,一般情况下,古代的县官为七品,不设暖阁,而内乡县因为所辖地区较大,所以为五品县衙,故有此暖阁。其正中高挂“明镜高悬”,下方设三尺公案,上有文房四宝、惊堂木和红绿头签。绿头签是捕签令,红头签为刑签令。堂下有被告石与原告石,被告石要长一些,导游说是因为有同犯,跪的人多…
如电视上所见,暖阁屏风上绘“海水潮日图”,寓意“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图上有白鹇,为五品标志。查了一下资料,古代文武官员的衣服上各有不同图案,依据明朝规定,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有人便以此说衣冠禽兽源自这里,指当官的,其实是牵强附会了。文官中的图案,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大堂两侧为承发房和架阁库,现在分为为胥吏衙役文化展厅、明清课本试卷展厅。
过大堂,有屏门,然后是二堂,为县令调解、处理一般案件的地方。有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二堂内有匾,书“琴治堂”。当时没有搞明白,回来百度才知道“琴治”二字之意。其源于《吕氏春秋》中的典故,讲宓子践在任单父县令时,身不下堂,鸣琴而治,便已游刃有余。而后任县令则每日奔波劳苦,终不得闲。于是前来请教,宓子践说,我重于用人,你重于出力,用人者安逸,出力者劳累。故后世有了“琴治”之说。
再往后是夫子院,是师爷的办公之地。古代的师爷多为县令从家乡带来或者聘请而来,多有些才华与学识,常被尊称为“老夫子”,故得名。有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左侧为一株元代的桂树,开紫色花,十分稀有,右侧为南天竺,取谐音“主贵”之意。
过穿廊,至三堂,上书“三省堂”。其抱柱联已为天下名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三堂两侧为东、西花厅,为其家眷起居饮食之地。现为知县与眷属蜡像展。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