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27日
今天从丽江出发到香格里拉,一路沿着崖壁而行,下面深深的峡谷内浑浊的流水,便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路上多冰雪融化而成的溪水,多陡峭险峻的峡谷峭壁,又有一望无际的高原,和又蓝又低的天空,中间是那条耀眼的214国道。中午到了香格里拉,午饭后继续在古城内拍婚纱照。
香格里拉处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横断山脉的南段北端,境内有很多雪山、峡谷,据说光海拔超过四千米的山就有几百座之多,古城的海拔也到了3280米。
公元676-679年,吐蕃在大龟山上垒石为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其曾名“建塘古城”,是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因当地居民用一种白色粘土做涂料装修房屋,所以整个古城在月光下皓白皎洁,美丽妖娆,故又得名“独克宗”,意为“月光之城”。
香格里拉,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先缕缕关系,一直没搞明白中甸、迪庆、香格里拉的关系,这也是我从云南回来两个月后才想到需要弄明白的。应该是这样,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在2001年,中甸改名香格里拉,所以现在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
改名是有原因的,这要讲讲“香格里拉”一词的来源。查了一些资料,大体类似,多属于粘贴复制型。这个词的来源被归为美国小说家James Hilton,其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创作。后来人们经过漫长地查找论证,终于发现迪庆的中甸便是书中的香格里拉,于是改名,如此。
“香格里拉”一词出自《失去的地平线》一书没错,但在原著中,其代表着人间乐土,类似于中学课本上那个可望不可及的陶渊明爷爷笔下的世外桃源。某种情况下,它只是一个概念,一份向往。但在后来,中甸县的领导们发现了香格里拉这个商标的价值,发现了其中可利用的商机,于是乎,当地政府自己组织了一群专家,研究自己一年多,终于得出了一个关于自己的“结论”:书中的仙境就是中甸,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改名!国家欣然同意了。
专家们说,在藏语中“香格里拉”的“香”意为“心”,“格”意为“的”,“里拉”意为“日月”,合起来便是“心中的日月”。于是乎,这就与中甸县的老名字“尼旺宗”挂钩了,同一个地儿!
查了一下资料,在某个以下结论的原创者的文章中提到:原著中“香格里拉”的英文是“Shangri-La ”,“La ”在藏语中是山口的意思,那“Shangri-La ”便是一个叫“Shangri ”的山口。在西藏高山地区及克什米尔一带,以“La”为后缀的地名有很多,多是指崎岖山岭中的通道(山口)。“香格里拉”的意思就是一个名叫“香格里”(Shangri)的山口。它不是“Shan-g-rila ”,更不是“Shangrila ”,把“Shangri-La ”解释为“Shangrila ”,使其意思与“尼旺宗”相似,那并不是“我们发现原来如此啊”。
我们的人民如此拥有智慧,“香格里拉”一词怎么可能是外国人创造的呢?于是乎又有说,“香格里拉”源于藏传佛教中的“香巴拉”,因为二者的读音在当地方言中很相似,极易混淆。《消失的地平线》的作者是听到这个词后才写下了“香格里拉”,我们才是原创。
“香巴拉”呢,是个传说中的王国名,处在某个隐秘地方,被雪山层层环绕。其形似八个瓣的莲花,王宫在中间,里面居住着香巴拉的历代法王,掌管着由众多城邦所组成的王国,是一个位于遥远的洁净之地的极乐世界。其在千年多前的藏经中便有记载,但在很多方面与《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的香格里拉相距甚远,这不是发挥民族自豪感的地儿。
香格里拉本就是《失去的地平线》的作者自撰的一个词,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而已。如果我们今天硬要在某个地立个碑,找些专家论证,而后名之“世外桃源”,那就毁了原来的意境,倒也显得浅薄无知了。有些东西本就只该存在于心里,不必拿到手中。
晚上七点左右,两天的婚纱照行程结束,找了一家客栈入住,然后开始自由活动。今天的客栈很抢手,很多客栈都没了床位,大概是因为明天有赛马节的缘故。
先前在网上约了人一同包车去梅里雪山,先在四方街见个面,谈谈明天行程。这里正好热闹,有游人,有居民,一同围成圈,跳着舞。看到很多老者,像是当地人,已有了深深的皱纹,却依然很沉醉的样子。
另个方向,应该是个寺庙,在天黑后,映着灯光更加美丽。三角架放在了在客栈,便拍了一张黄昏左右的。古城内的庙很多,一般大一点,威严一点的房子多和寺庙有着关系。
天已经有些黑,和老婆逛逛古城,毕竟白天照婚纱照的时候没戴眼睛,而且也没仔细看。听助手说,这里有的古屋一层当马厩,二层住人,可惜没找到。古城中心的几条街上多是商铺,卖些当地手工艺品,户外店不少。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