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记·大同城墙

  04/06 10:00–11:00

  对城墙的兴趣总是那么大,大同也不例外。一看地图上标着两圈古老的城墙,便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惜,第一次找城墙属于闭着眼瞎撞,沿着西大街走到西头,又沿着东大街走到东头,然后又一路向南,走到了东南角的雁塔。幸好,看到了一眼城墙,可惜已经到了晚上。朦胧中只记得:土城墙,有点破。
  今天逛完上、下华严寺,打算徒步走到汽车站。如果地图没有错的话,应该会遇到一段大同城墙。

  果然如所愿。


  大同城墙,始建于北魏时期,当时这里还是都城。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城墙旧址上修建了现在的城墙。有史料记载:“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周长十三里,高四丈二,址砌以砖,墙以砖。门四: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各门建楼,角楼四望楼五十有四,窝铺九十有六。”
  曾经,大同城墙呈方形,以石块为地基,墙体采用“三合土”逐层夯成,再外砌青砖。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因明朝与蒙古的军事抗争,其又作为军事重镇,修建得自然不能含糊。城墙高14米左右,女墙约占2米,最宽处可达16.6米。
  如史料所述,其有四门,分别为河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均壮观宏伟,大者如南门,宽61米,深23米,三层,木质。各城门外又建瓮城,均面积也在1.76万平方米。想想看,在那个年代属于奢侈类型的。据说当时城墙上还有580多对垛子,代表了大同所辖的城庄数。而且其轮廓并不是传统的平直,而是齿轮状,凹凸相间。想起了平遥城墙的马面,作用应当相似。

  地图上,大同城墙呈“吕”字型。那是因为在大同城墙的北面曾修过一个规模较小的城池,名“操场城”。另外,在城南部和东部亦有两个城池,叫“南小城”、“东小城”。若从空中往下看,操场城如同凤凰的头,主城便是凤凰的身体,南小城是尾巴,东小城是翅膀。恩,西边没有西小城,少了一个翅膀,所以这个凤凰是“单展翅”。目前因为保护不好,只剩下了断断续续的头和身体,这么个残缺的“吕”字。

  大同城墙保护的不好,有很多原因。
  1649年清军攻打大同,遭到殊死反抗,再加上墙高城固,围城数月而不下,惹怒了清军将领。于是便在破城之日“屠城”、“斩城”。前者是杀人,后者是拆墙,有说是整体将城墙削低了6尺。
  在近代,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企业、居民拆城砖而建房的行为屡有不绝,到了七十年代,大同城墙已被拆了个一干二净,外层的城砖和地基都已不见,成了一座“土墙”。
  国穷民贫的时候总是会缺乏保护意识,然后富裕了再弥补之前犯下的错误。也是,总不能要求老百姓都睡在马路上,然后看着高大巍峨的城墙屹立在眼前吧。

  近几年,大同开始重视城墙的保护,听出租司机说,政府已经开始拆迁墙边的居民,要对城墙进行修复和复原,使这里的城墙能与平遥、南京、西安等地其名,网上似乎也有这样的新闻和讨论。不过看看大同整体的城市建设情况和人民生活水平,似乎还有些困难。而且,若没有培养出居民爱护城墙、保护城墙的意识,口号喊得再响亮,工程搞得再热闹,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路边见一石碑,乍看是一办证,若不仔细看得话,很难发现上面的“大同城墙遗址”几个字。


  靠近马路的城墙,上面有太多的涂鸦和广告。


  往内走,离马路远的地方原始些,更接近其真实面貌。当年,这城墙上包着城砖,也更高些。


  人为破坏的迹象很明显,几十年前剥去城砖的行为属于过去,但现在依旧存在,如这电线。


  如这掏出的洞。


  如这傍着城墙的居民,仔细看得话,墙上都是洞,插着木棍。


  城墙年复一年的暴露在外,人为破坏已经很严重,损失了大部分。如今仅留下的几段,还在经历着自然的洗礼,如这雨痕。


  大同的居民并不富裕,城墙边多是住宅密集区,拆迁的难度很大。劳民伤财是否值得,不是说可以等待时间检验的,而是应在这之前不停地论证论证再论证,错不得。

  墙边,民居,曾经的城砖。


  坐车离开大同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角楼遗址。


  到达车站,离开大同,短暂的几天结束啦。

  11:50–17:00  大同-北京。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