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一些具体的,关于山体岩石的书,却始终未找到一本合适的。一口气买了很多本,甚至包括了《自然地理学》这样的高校教材类书籍,也包括《青少年科普图书馆》之类的小百科。一本本读过来,不少滥竽充数,纯属凑字的,也确实有些不错的,比如这本。

  看封皮便知道是个知识普及类图书,不要有过多专业性的奢望,何况我也不懂。只希望能有一本把我所去过的高山,所见过的峡谷,讲明白。指着一块岩石,能明白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它为什么在这里。
  书的内容要比这个封皮看起来好多了。

  如果并非专业,那么读这类书是要读中国人编写的,曾经买过几本译文的国外书籍,举例都是各国山名,不知所云。没有见过,也便没有感官认识。若再买了黑白版,那所有岩石大体都一个样子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充满兴趣,是一件幸运。

  一段时间里,由党项和吐蕃引发的,对羌族的兴趣倍增,想着找些书来看看。碰巧看到了《中国国家地理》的推荐书目里有这么一本《羌在深谷高山》,所以买了来。但实际读起来才发现,与心里所预期的内容,是有着不少差别的,主要指侧重点方面。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甲骨文中唯一一个记载的民族,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炎帝本是羌族,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大禹,也是羌族。而且很多我们所熟悉的民族,都有着羌族的血统。
  这些内容是我最感兴趣的,但这本书并不涉及,所以不得不又买了一本《羌族简史》,听书名就知道了,那注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式书。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余秋雨的大多数图书在大学期间便已读完,只是前一段时间在读三毛的《撒哈拉故事》,感觉实在太差,想着索性换本书调调口味,突然想起了他。结果一上书店,才发现有些书的名字都已不知,甚至未有所闻。
  买来才知是改了名字,虽然《山河之书》听起来气派了许多,恢弘了许多,甚至不需做什么修改,范围和深度也一下子宽广厚实了许多,档次也高了许多。但我依旧喜欢之前的名字,《山居笔记》抑或《文化苦旅》。

  以前很喜欢余秋雨的文字,感觉带着一股文化味,且有宏伟悲壮的厚重感。文笔功底绝佳又不流于表面,也不缺乏思考,只是后来看到过多关于他的新闻,对于这个人的人品有了不好的印象,书也就放置了。
  大学毕业时,很多书都不知所终,那时还有在书上做笔记的习惯,所以一度很是心疼。

  如今再读,已了无那些棱角愤青,也无再于诸事皆诉求己之好恶,书外之事往往鲜有论及,只顾挑些喜好,也只为喜好,而埋头潜心那些文笔火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因为盖明生在横断山脉呆了七年,所以找来了这本以摄影家角度来描述民族民风、历史文化的一部游记类图书。后来不经意间还发现,竟然和之间读的一本,冯进著的《行走在茶马古道》同为一套。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很多旅游者往往忽略的一个方面,就如自己,往往更加关注自然风景、历史建筑,关注很多最美、最大等词汇,关注历史悠久、始建某代等字眼,除了眼前的,便是历史书上的,而对于那些鲜活的、活生活现的民俗风情、民族传承而不顾。也许是一头雾水,也许是略感枯燥,除了抓拍穿着民族服装的老人,品尝各种特色小吃外,鲜有回顾。终究只是个旅游者,终究只是个过客。
  这本书,讲述了这个美丽的被遗忘的世界。而我们对于研究这些的人,往往称之学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由于爱旅游,所以很想将这些方面的知识补充完整,成为一个个的知识体系。也不至于到最后走了地方不少,见的东西不少,知道的却依旧不多,见识一点未长。
  去年看了很多关于古建筑的书籍,开始变得略有谈资,所以今年打算看看关于中国地形的书,尤其山体、河流、高原、盆地等方面。希望今后再去爬山,再去徒步,能够看着地形、地貌说出些子丑寅卯来。至少能知道形成的原因啊,哪次造山运动啊,这里是什么岩石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貌特点啊等等。

  前几天看盖明生的一本关于横断山脉和纳西文化的书,才发现了自己之前未注意到的在很多方面的匮乏,甚至说是忽略的,至少在民俗等方面,虽然去过不少地方,但始终却没有予以关注,最多也就看着衣服挺漂亮,买件做纪念,或者有老人在路边卖着纪念品,觉得有些民族风格拍张照片,仅此而已,没有总结过,没有关注过,更没有思考过。
  最近在想,似乎只有懂得了一些,才能在旅游时发现更多,而不是旅游的地方多了,才能懂得多。但买本关于山脉这样的书不容易,似乎除了教材和十万个为什么类型,便不大多。于是挑了好久,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