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确实有“唐蒙通夜郎”的真实事件。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开始着手平定南方的百越之地,并派了50万大军,主将屠睢,此外还有任嚣和赵佗。初期并不顺利,兵败伏尸数十万,屠睢也在战场被越人所杀。任嚣被任为第二任主将,修建了著名的灵渠,保障后勤供应后,最终镇服百越,并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这也是首次将西南的百越之地纳入中原政权版图。此之前,战国时期的楚国,势力曾到湖南和江西,也尚未控制百越的广西、广东、越南等地。
其中,百越的核心区在南海郡,驻番禺,任嚣为首任郡尉。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他们并未北上勤王,而是封锁了岭南五岭关隘,选择自保。后来任嚣病重,临终时嘱咐赵佗,中原纷争而不知鹿死谁手,南海郡地处偏远,可在时机合适时立国。
赵佗继任南海郡尉后,趁着秦末大乱,先是杀掉秦朝安置的官员,替换为自己的亲信,然后对桂林郡、象郡发动战争,统一了岭南,并正式立国,定都番禺,自称“南越武王”。
至于他们为何不北上救秦,观点不一。后世来看,客观上,他们北上也是失败,一是交通确实不便,难以快速入局,当时的中原局势瞬息万变;二是兵力也没有号称的50万大军,预计也就20万左右,而且成分复杂,不少来百越南征的士兵本就是发配的罪徒,难以和刘邦、项羽的兵力抗衡。并且要一直维护着和百越土著的零星反抗,回中原就要放弃刚打下的百越,得不偿失。但主观上,以传统儒家思想来看,不忠也是事实的。只能说,不局限于秦政权,而是放眼于整个华夏民族,是正确的理性选择。
秦灭亡时,外面有三大远征军,北击匈奴的30万蒙恬旧部,南征百越的20万赵佗部,还有东巡戍边的5万。北方军团除了留下10万在河套对抗匈奴,要守边疆不乱,统帅王离是带领着剩余20万大军回来镇压起义的,可惜在巨鹿被项羽所败,那也是成语“破釜沉舟”的出处,只不过被人们记住的是胜者项羽。东方军团在辽东抵御燕赵残余势力,并防范东胡与匈奴,虽受牵制,但更多是在观望自保。南方军团前面已说,赵佗自立为王了。中央政权崩溃的太突然,而且胡亥、赵高也失了军心,所以兵败如山。
几大军团的观望,确实也保障了边疆安全,站在整个华夏民族来看,是整体稳定的。外敌不进,内斗就内斗吧,有时候打打杀杀也能促进进步。但若像抖音很多短视频说成是始皇帝的大义,要“舍王朝而保华夏”,所以秦王朝特意不让守疆军团回援,那就太戴高帽子了。这种浪漫化的悲壮色彩,因其民族主义价值观,很容易引起共鸣和传播,但却严重背离了史实。
刘邦建汉,初期各种猥琐发育。派汉使陆贾到南越,劝得赵佗去帝号,位同诸侯,这至少还能维持着大汉的脸面,虽然其本质上依旧是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刘邦驾崩后,南越和吕后交恶,赵佗遂又改称“南越武帝”。直至吕后驾崩,汉文帝即位,陆贾再至南越,赵佗又复称“南越武王”。陆贾之功,引得汉朝一众使臣艳羡。后来的汉使,都是出了名的极端:事谐,见汉使之功;事不谐,见汉使之志。
汉朝对南越始终是要个面,总结起来五个字:让实而守虚。让实,便是让南越占些经济上的便宜,因为汉朝和南亚的很多贸易都经南越国,他们垄断交易,受利颇丰,这个是可以让,可以谈的。务虚,则是虚名上不能退后半分,南越国必须称臣,中原王朝向来把脸面上的事看得很重,那就可相安无事。
但这显然是权宜之计,是国力和环境不济的求全。中国有句古话,虽然是几百年后隋朝皇帝说的,但其意早已有之: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所以汉武帝消除匈奴威胁后,便着手收复南越国了,便是此书的背景。
史实上,使臣唐蒙到南越国后,发现了蜀地特产枸酱,然后追查此物是通过夜郎国境内的牂牁江走私到南越国,遂得知蜀地经夜郎有水路通南越。水路行军,那比陆路容易多了。如今我们有地图有导航,也对中国地形图有个大致概念,所以难以理解在那个不知中国西南地质环境的年代,这有多大的军事价值。那时候,是没有人知道还有其他路径能进入南越的,那时候的数十万汉军正愁着无法翻阅五岭之地。于是,当唐蒙向汉武帝献策时,得到了认可。
但这个战略执行起来可不简单,首先要使得夜郎国归附,这是中原政权首次深入西南腹地,汉武帝的做法是重礼厚金。其次要凿通宜宾到牂牁江的山路,这个工程最终耗时数十年。这条路,为蜀身毒道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蒙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路者。最后才是训练水军,并顺江而下,直达南越。
所以,本书的那个胖子,只知道吃的男主人公唐蒙,功劳至少有三,一是另辟新径,使得汉征南越成为现实。二是招抚夜郎,使得汉政权进入西南腹地。三是修缮五尺道,成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每一件都是不世之功,可惜他的仕途并没有进一步扶摇直上,史书记载也不多。也许和修路导致的巴蜀之地民怨有关,朝廷总要有个交代的,又或许如书中所言,他想枸酱而辞官了。
回到本书,马伯庸比较擅长从历史中挖掘出一些让人感兴趣的点,然后在合理范围内,基于史实框架,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历史变成有意思的故事。书中那个聪明而又好吃的唐蒙,还是挺讨喜的。庄助有句话,说出了当今很多牛马的心声,“原因我不知道,但一个人愿意花这么多精力在偷懒上,至少不会是个蠢材”。
书值得一读。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