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一本常年排在畅销榜和书评头部的书。
书中的故事简单,一个有着最普通名字的中国农民福贵,讲述了自己在上个世纪上演着内战、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灾害、文革等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经历了如何充满苦难而又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一生。当面对父母、妻子、儿女、外孙一一死去,仅剩下一人一牛相依为命时,他在“生存”这个词面前表现出了和我们这片土地一样的沉默、平静、坚韧。
看似充满苦难,而其内核却非悲剧。当福贵能平静地讲述这些苦难时,其实这已是生命本身的胜利。是的,经历着这些痛苦,而又能坚韧地活下去,并再平静地讲述出来,这既普通又可贵。
对此,作者余华在序里做了自己的诠释: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不论我们拥有怎样的幸福,或者经历怎样的苦难,只要我们继续活下去,它们中的大部分细节都会被时间一一冲淡,甚至遗忘。那些终究对我们的生命本身毫发无伤,包括我们从小到大经历的童年、高考、工作、爱恨、离别。这么说似乎有些悲观,很多人会觉得消极,那生命的意义岂不没了,那些所谓的生命宽度和广度的心灵鸡汤呢?余华所告诉我们的,也许便是这么一个道理,企图探索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是个笑话。人其实和天地万物一样,只是一种存在,活着便是唯一的意义。像福贵、像那头叫福贵的牛、像万般草木生灵。
所以,当福贵和那头牛走在夕阳下的田埂上,那看似孤独和悲凉的画面,却是生命最深刻和最朴素的意义,经历万般后,与命运和解,然后安静地活下去。那就是剥离所有物质、亲人、痛苦、欢乐之后,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书的名字,活着。
若是我们已经知道活着是最大的意义,那么我们也许就能更加平淡地看待我们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欢乐,若是看到福贵的一生而了解苦难是生命的常态后,那么我们也许便不会有那些痛苦。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最原始、最顽强、最坚韧的力量,无非活着本身。何况在我们如今这个美好的年代,我们所厌倦和想改变的,已是福贵一生所曾追求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