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谈·董卓

  董卓是个坏蛋,貌似已是不争的事实。又因为他有坏蛋这顶帽子,所以他做的很多事情在人们眼里也很少有可取之处。那么看看偶的评价:

  董卓字仲颖,排行老二。年轻时候好侠,与羌族的一些豪帅相结交。后来归耕于野的时候,这些人来看他,董卓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比较感动,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
  后来做了羽林郎,他比较有“才武”,且力大如牛,能左右开弓。任军司马跟随中朗将张奂打并州,并立功。得赏赐九千匹,董卓都分给了手下的官兵。
  举上面的两个例子,先说明一下,董卓很豪爽,善结交,且对待手下不错。至少在他参与到政治斗争之前,这个人是个不错的。

  后升为广武令,蜀郡北部督尉,西域戊已校尉,后来被免职。原因未知,我没有查到。欢迎补充。之后东山再起,任命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朝廷派卢植,皇甫嵩、朱携等人去讨伐,但是卢植得罪了小人而被押回洛阳,朝廷就派董卓来领卢植的兵。董卓打仗貌似是不行的,被黄巾军给打败了,又丢了官。
  但是,他的机会来了,边章、韩遂在凉州起兵造反,进攻京城附近的三辅,朝廷大乱,派皇甫嵩去讨伐,同时又起用了董卓。此时董卓为中朗将,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这个官比较特别,特意加了一个“左”。(皇甫嵩得罪张让,被调回京城,收回兵权并贬职。后任命张温为车骑将军,就没有“左”了)。
  后来,边章、韩遂被打败,董卓在内的六支部队去追击,结果只有董卓的一支军队伪装成筑堰捕鱼而全师而还。其他五支都败了。董卓被封为前将军,封斄侯,任命为并州牧。
  这次能够全身而退不能不说明董卓的机智。不过在记录中的几次战争,董卓都是败掉了。朝廷能够这次选中他,也是因为他常与羌胡战,前后百余。个人感觉,只能说明他有经验而已,至于军事才能,三国志上没有什么记载。

  后来,韩遂杀了边章,收了陇西太守李相如,杀了凉州刺史耿鄙,得到了马腾。声势越来越大。然后围攻陈仓。朝廷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任命董卓为前将军来讨伐叛军,这才解了围。董卓又升为少府。他已经成为九卿之一了,官职已经属于高高在上的那种了。
  但是九卿要去朝廷上任,董卓不去。他此时刚刚打了胜仗,在关西可以说声威大震,他干什么呢?他在暗地里招募军队,扩充自己的实力。我想此时的董卓已经有独霸一方的打算了。在朝廷的大起大落,皇甫嵩那样的功臣也会因为得罪太监而被夺去军权,这样昏暗的朝廷里,他不想回到洛阳,也不想交出兵权。虽然所谓的少府官大,但是没有实权,尤其兵权。
  朝廷不得已,改派他为并州牧,但是要交出军权,归皇甫嵩指挥。董卓又不交,而是带了自己的兵,驻在河东。毫无疑问,董卓对于朝廷看的清楚:这个朝廷坚持不久,也没有能力派兵来打他。他就一直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称霸的机会。如果说以前的董卓是有为国效力的心,那么此时他变了。 继续阅读“三国人物谈·董卓”

三国人物谈·法正

  第一次读三国演艺在高中,当时对于法正这个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读另一本关于三国的书,留下了印象:一个出卖主子的家伙。最近常常找一些关于刘璋的资料,又常看到法正的名字,看到三国志里陈寿的一句话:“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这个评价好高,所以决定写点什么。

  法正字孝直,与孟达一起投奔的刘璋,但是“志意不得”,且“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他在刘璋那里一直不得志,而且常常抱怨刘璋没有什么大理想,大能耐,不能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他自己对于自己的能力是比较自信的,而且知道这是一个乱世,自己应该去发挥这些聪明才智。无奈刘璋除去守住一亩三分地以外,无其他想法。而且张鲁反了以后,派去收降的人也没有用法正。后来不得已去找外援,不在自己的家内找人才,而去找曹操,找刘备,这个不能不说是一个错误。

  张松出使曹操被辱,回来之后劝刘璋绝曹联刘。这里像是老天给刘备的一个机会,若是曹操当时不是那么漫不经心和傲慢,或许益州难以到了刘备的手中。法正出使刘备是被张松劝去的,而且劝了不只一次,但是法正回来后变对刘备大加赞赏,在识人方面,法正看的很准。当时刘备被曹操和孙权夹在中间,虽有荆州四郡,实力也不是很大,法正肯买刘备这支潜力股是需要眼光和胆量的。
  法正出使刘备之前,官职“军议校尉”。三国志没有记载这个官职。

  后来曹操打张鲁,法正再出使刘备,刘备入蜀。刘备开始是否愿意打刘璋有些犹豫的,法正说:“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对于此时的刘备能有这么一条路,自然会求之不得。三国志上说“先主然之”。

  入川后的刘备并没有打张鲁,而是在葭萌呆了一年,“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兵力增加到三万以上,他自己来的时候只带了不到一万。军需物资是由刘璋提供的。大将有庞统、黄忠。

  曹操打孙权,孙权向刘备求助,刘备要去帮忙,又找刘璋借兵。刘璋此时开始怀疑刘备,不肯借很多兵,只借一部分。张松写信给刘备,劝尽早对刘璋动手,被他哥哥发现并揭发,张松被杀。刘备、刘璋矛盾公开化。

  刘备打刘璋的时候,刘璋一元大将郑度建议,“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之,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刘备知道后很是担心,但是法正却说“终不能用,无可忧也。”他一眼看出刘璋的为人,知道刘璋必不采纳这个建议,劝刘备不用担心。果然说中。
  根据这里,我对法正背叛刘璋有一点同情了,虽然我一直不喜欢法正这个人,因为他出卖了自己的上司。自己不受重用可以走人,不管如何,“出卖”这个行为在道德上是不对的。但是根据这件事来看,他对刘璋的性格和为人很是了解,可以说明他曾经很努力过让自己受到重视,希望能够为刘璋效命,同时也说明刘璋确实没有希望辅佐了,若是有希望的话,他应该可以看出来。
  而且出卖刘璋一直只是他的一个想法,一个心底的想法。在出使刘备的时候,他不是主动要去的,而是被张松劝去的。三国志的说法是:“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见到刘备后,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于是策划刘备入川。 继续阅读“三国人物谈·法正”

三国人物谈·序


  这个系列的文章以史实为依据,主要依据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和范晔的《后汉书》,并以前者为主。

  事件按时间顺序叙述。因为我相信不同时期的人,尤其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三国时代人物,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是变的。不能为了说明他性格的一个方面而引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例子。 继续阅读“三国人物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