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谈·法正

  第一次读三国演艺在高中,当时对于法正这个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读另一本关于三国的书,留下了印象:一个出卖主子的家伙。最近常常找一些关于刘璋的资料,又常看到法正的名字,看到三国志里陈寿的一句话:“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这个评价好高,所以决定写点什么。

  法正字孝直,与孟达一起投奔的刘璋,但是“志意不得”,且“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他在刘璋那里一直不得志,而且常常抱怨刘璋没有什么大理想,大能耐,不能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他自己对于自己的能力是比较自信的,而且知道这是一个乱世,自己应该去发挥这些聪明才智。无奈刘璋除去守住一亩三分地以外,无其他想法。而且张鲁反了以后,派去收降的人也没有用法正。后来不得已去找外援,不在自己的家内找人才,而去找曹操,找刘备,这个不能不说是一个错误。

  张松出使曹操被辱,回来之后劝刘璋绝曹联刘。这里像是老天给刘备的一个机会,若是曹操当时不是那么漫不经心和傲慢,或许益州难以到了刘备的手中。法正出使刘备是被张松劝去的,而且劝了不只一次,但是法正回来后变对刘备大加赞赏,在识人方面,法正看的很准。当时刘备被曹操和孙权夹在中间,虽有荆州四郡,实力也不是很大,法正肯买刘备这支潜力股是需要眼光和胆量的。
  法正出使刘备之前,官职“军议校尉”。三国志没有记载这个官职。

  后来曹操打张鲁,法正再出使刘备,刘备入蜀。刘备开始是否愿意打刘璋有些犹豫的,法正说:“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对于此时的刘备能有这么一条路,自然会求之不得。三国志上说“先主然之”。

  入川后的刘备并没有打张鲁,而是在葭萌呆了一年,“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兵力增加到三万以上,他自己来的时候只带了不到一万。军需物资是由刘璋提供的。大将有庞统、黄忠。

  曹操打孙权,孙权向刘备求助,刘备要去帮忙,又找刘璋借兵。刘璋此时开始怀疑刘备,不肯借很多兵,只借一部分。张松写信给刘备,劝尽早对刘璋动手,被他哥哥发现并揭发,张松被杀。刘备、刘璋矛盾公开化。

  刘备打刘璋的时候,刘璋一元大将郑度建议,“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之,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刘备知道后很是担心,但是法正却说“终不能用,无可忧也。”他一眼看出刘璋的为人,知道刘璋必不采纳这个建议,劝刘备不用担心。果然说中。
  根据这里,我对法正背叛刘璋有一点同情了,虽然我一直不喜欢法正这个人,因为他出卖了自己的上司。自己不受重用可以走人,不管如何,“出卖”这个行为在道德上是不对的。但是根据这件事来看,他对刘璋的性格和为人很是了解,可以说明他曾经很努力过让自己受到重视,希望能够为刘璋效命,同时也说明刘璋确实没有希望辅佐了,若是有希望的话,他应该可以看出来。
  而且出卖刘璋一直只是他的一个想法,一个心底的想法。在出使刘备的时候,他不是主动要去的,而是被张松劝去的。三国志的说法是:“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见到刘备后,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于是策划刘备入川。

  刘备围住刘璋,法正写了一封信给刘璋,三国志上有全文,好长。大概意思就是劝刘璋投降。但我总是感觉里面有小人得志的语气,不知道法正写信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是在劝一个朋友,还是在炫耀自己的处境,大家可以去看看。

  在刘璋投降以后,有一个人叫许靖没有受到刘备的重视。这个人在刘备围成都的时候,曾经要开门投降,结果没有成功,刘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刘备进入成都以后,也没有重用此人。法正又说了一段话,比较有意思:“天下有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于是乃厚许靖。

  有虚誉而无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摆设,一个花瓶。而且还有卖主求荣行为。这样的人不杀就可以了,何必去重用?是的,刚刚入蜀,需要有个礼贤下士的样子,但是那是对待贤士如此,不是对待此类人。一个重用小人的君主能否够获得更多良将么?恐怕只能找些同类的人凑数而已,并让一些打算投奔刘备的人放弃这个念头,尤其那些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君子。
  况且刘备自己也说过:“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诡,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不取也。”取益州可以算不得已,没有益州没有刘备成立霸业的基础。那么重用许靖这样的人,便是彻底的不值了。因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
  法正这么做,不知道是因为以前相识,还是因为他们做着同样的事。
  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步步高升。

  在刘备拿下成都以后,法正干什么呢?三国志中有这么一句话“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以功臣自居而进行报复,这样的胸襟和品德都是让人有些看不过的。可以给上四个字了——“小人得志”

  当然,不能因为道德方面的原因否定一个人,法正对于刘备打张鲁,取汉中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曹操在刘备、孙权争荆州的时候拿下的张鲁的汉中,而汉中就像益州的大门,那里对于刘备的威胁很大很大,所以刘备想安稳一下,必须要拿下汉中。二十二年,法正对刘备说:“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机不可失也。”
  这个里面,对“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这句的判断很准,法正对于人物把握使得他有足够的信心,而且后面的分析基本道出得汉中以后如何治理那里,解决了汉中在刘备军团中军事地位如何这些问题。
  战争中法正策划,黄忠斩杀夏侯渊人头。当曹操西征过来,听了法正的计策,说了一句话“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咱不管曹操说这个是给自己下台阶还是如何,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道理:败给玄德丢人,败给法正不丢人。从曹操的嘴里,可以看到在当时,法正的军事能力是被很多人肯定的。
  而且,有了法正以后,刘备打仗的时候,基本都是带法正。诸葛亮留下来治理国家。我想原因可能是不放心把法正留在家里吧。hoho,个人猜测。但是也足已证明法正的军事能力是一流的。至少在刘备军团里,超过诸葛亮外的其他人。

  刘备称汉中王以后,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去世,追封为翼候。算是得了一个很不错的结果。

  另外一件事就是法正死后,刘备在孙权杀了关羽后大兵去征东吴,大臣们都进谏劝刘备三思,刘备不听。结果打败。这个时候,诸葛亮说了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此时法正已死,而且诸葛亮也不必看别人脸色说话,也不会有什么顾忌,这样的话是真心话无疑。可以证明两点:
  1.法正可以劝刘备不打东吴,而诸葛亮和群臣没有劝住。
  2.法正即使没有劝住,刘备不会打败。那么法正的军事才能高于刘备此次征吴的其他人。

  没有想到写了那么多,总结一下,法正的军事才能是被很多人肯定的,可以说是一个天才,陈寿把他和曹操集团的荀彧,程昱、郭嘉相比。但是对于他的道德问题,偶是不喜欢的。恐怕刘备也不会相信他,但刘备一直带在身边,并厚待他,知人而用,满足法正所需要的,所以能取益州,定汉中,取天下三分。

  休息一下,休息一下。好累



,
Trackback

only 1 comment untill now

  1. Anonymous @ 2008-08-15 07:32

    不错

    [回复]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